[發明專利]AMOLED像素驅動電路及像素驅動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225567.8 | 申請日: | 2016-04-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02214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06 |
| 發明(設計)人: | 蔡玉瑩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9G3/3258 | 分類號: | G09G3/325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44265 | 代理人: | 林才桂 |
| 地址: | 518132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amoled 像素 驅動 電路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OLED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AMOLED像素驅動電路及像素驅動方法。
背景技術
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顯示裝置具有自發光、驅動電壓低、發光效率高、響應時間短、清晰度與對比度高、近180°視角、使用溫度范圍寬,可實現柔性顯示與大面積全色顯示等諸多優點,被業界公認為是最有發展潛力的顯示裝置。
OLED顯示裝置按照驅動方式可以分為無源矩陣型OLED(Passive Matrix OLED,PMOLED)和有源矩陣型OLED(Active Matrix OLED,AMOLED)兩大類,即直接尋址和薄膜晶體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矩陣尋址兩類。其中,AMOLED具有呈陣列式排布的像素,屬于主動顯示類型,發光效能高,通常用作高清晰度的大尺寸顯示裝置。
AMOLED是電流驅動器件,當有電流流過有機發光二極管時,有機發光二極管發光,且發光亮度由流過有機發光二極管自身的電流決定。大部分已有的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都只傳輸電壓信號,故AMOLED的像素驅動電路需要完成將電壓信號轉變為電流信號的任務。傳統的AMOLED像素驅動電路通常為2T1C,即兩個薄膜晶體管加一個電容的結構,將電壓變換為電流,但傳統2T1C像素驅動電路中驅動薄膜晶體管的閾值電壓會隨著工作時間而漂移,從而導致有機發光二極管的發光不穩定,導致各個像素間的發光不均勻、亮度不一。
解決AMOLED顯示亮度不均勻的主要方法是對像素驅動電路進行改進,加入補償功能,使流經有機發光二極管的電流受驅動薄膜晶體管閾值電壓變化的影響較小。
如圖1所示,現有的一種具有補償功能的AMOLED像素驅動電路采用5T2C結構,即五個薄膜晶體管加兩個電容的結構,包括:第一薄膜晶體管T10、第二薄膜晶體管T20、第三薄膜晶體管T30、第四薄膜晶體管T40、第五薄膜晶體管T50、第一電容C10、第二電容C20、及有機發光二極管D10,各個薄膜晶體管均為P型薄膜晶體管。具體地,第一薄膜晶體管T10為驅動薄膜晶體管,其柵極經由第一節點A0電性連接第一電容C10的一端,源級接入電源正電壓VDD,漏級電性連接第五薄膜晶體管T50的源級;第二薄膜晶體管T20的柵極接入掃描信號SCAN,源級接入數據信號data,漏級經由第二節點B0電性連接第一電容C10的另一端;第三薄膜晶體管T30的柵極接入發光控制信號EM,源級接入基準參考電壓Vref,漏級電性連接于第二節點B0;第四薄膜晶體管T40的柵極接入掃描信號SCAN,源級電性連接于第一節點A0,漏級電性連接于第一薄膜晶體管T10的漏級及第五薄膜晶體管T50的源級;第五薄膜晶體管T50的柵極接入發光控制信號EM,源級電性連接于第一薄膜晶體管T10的漏級及第四薄膜晶體管T40的漏級,漏級電性連接于有機發光二極管D10的陽極;第一電容C10的一端電性連接第一節點A0,另一端電性連接第二節點B0;第二電容C20的一端電性連接第一節點A0,另一端接入電源正電壓VDD;有機發光二極管D10的陽極電性連接于第五薄膜晶體管T50的漏級,陰極接入電源負電壓VSS。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2556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