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金針菇菌渣提高雙孢蘑菇產量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112301.2 | 申請日: | 2016-0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24055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31 |
| 發明(設計)人: | 張亭;韓建東;宮志遠;萬魯長;李瑾;任海霞;黃春燕;任鵬飛;謝紅艷;張海蘭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18/20 | 分類號: | A01G18/20;A01G18/00;C05G3/00;C05F17/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金迪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朱家富 |
| 地址: | 250100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金針菇 提高 蘑菇 產量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金針菇菌渣提高雙孢蘑菇產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配制雙孢蘑菇覆土材料,調節pH;使用雙孢蘑菇覆土材料進行覆土;(2)覆土第二天,噴施菌渣厭氧發酵浸提液,調節覆土含水量,進行田間管理;(3)補雙孢蘑菇覆土材料;噴施厭氧浸提液,然后噴施清水,然后進行出菇管理;(4)當雙孢蘑菇轉潮時,噴施菌渣厭氧發酵浸提液,再結合噴施清水,進行后續管理。本發明結合金針菇菌渣的特點經處理后用來提高雙孢蘑菇產量,有效的促進了菌渣的再次利用,對發展綠色農業和循環農業,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金針菇菌渣提高雙孢蘑菇產量的方法,屬于食用真菌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雙孢蘑菇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廣泛、總產量最高、消費量最大的草腐型食用菌,也是我國栽培面積較大和出口創匯最多的菇類,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豐富,口味鮮美。目前,我國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的產量為22~28kg/m2,在栽培料用量、覆土材料不變的情況下,產量提升空間有限。覆土是雙孢蘑菇出菇的必要條件,雙孢蘑菇經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和化學因子的刺激才能出菇,因此覆土的質量直接決定了產量,這是使雙孢蘑菇增產的關鍵突破口。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2013年食用菌年產量達到317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產生干菌渣約2000余萬噸,數量巨大。食用菌菌渣是指食用菌生產結束后剩余的包含菌絲體的培養料,在我國食用菌菌渣的再利用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菌渣年綜合利用率較低,大部分菌渣被隨意堆放或直接焚燒,不僅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而且容易導致霉菌和害蟲滋生,給食用菌生產帶來安全隱患。
食用菌栽培原料通過食用菌菌體的生物固氮作用、酶解作用等一系列生物轉化過程,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被不同程度地降解,使菌渣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以工廠化金針菇菌渣為例,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檢測,工廠化金針菇菌渣中含有17種氨基酸,總量達到8.49%,還含11.29%粗蛋白、2.0%粗脂肪、14.27%粗纖維、1.77%鈣、1.30%氮、0.72%磷、0.78%鉀,營養豐富。
因此,食用菌菌渣營養豐富,含有大量可被食用菌菌絲直接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研究表明,食用菌菌渣特別是工廠化食用菌菌渣可再次用作食用菌栽培的原料,在菌渣栽培雙孢蘑菇方面,題為“工廠化金針菇菌渣隧道式發酵栽培雙孢蘑菇試驗”的文章(《食藥用菌》,第21期,第110—111頁,2013年)公開了利用工廠化金針菇菌渣二次發酵料為主料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產量可提高12%。
中國專利文獻CN1039800611A(申請號201410247438.X)申請公布一種杏鮑菇菌渣栽培雙孢蘑菇的方法,栽培基質中添加50%~60%的杏鮑菇菌渣,與生產配方相比,原料成本可降低50%~55%,且產量及外觀品質均優于現有生產配方。
但將菌渣直接用作栽培料也存在許多問題:(1)一般選用工廠化食用菌菌渣,農戶栽培食用菌后的菌渣營養和理化性狀較差。(2)菌渣種類多,質量參差不齊,養分含量不盡相同,添加比例較難確定。(3)用作栽培原料處理不當會導致菌渣發粘、顆粒細碎、透氣性差,影響菌絲生長和出菇。(4)栽培后期養分供應不足,導致食用菌產量和品質下降。(5)菌渣易滋生雜菌和病原菌,造成菌袋污染等安全隱患。(6)運輸成本高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利用金針菇菌渣提高雙孢蘑菇產量的方法。該方法利用金針菇菌渣制備厭氧浸提液,將浸提殘留物加入覆土中,并在雙孢蘑菇生長的關鍵時期將厭氧浸提液噴施于覆土上,既能實現雙孢蘑菇產量和品質提高的目的,又能促進菌渣的完全利用。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提高雙孢蘑菇產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未經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1230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