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因敲除選育stat1a基因缺失型斑馬魚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86190.2 | 申請日: | 2016-02-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94664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02 |
| 發明(設計)人: | 陳湘定;蘇幸;熊玖玲;鄧云;鄧紅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南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5/85 | 分類號: | C12N15/85;C12Q1/6888;A01K67/027 |
| 代理公司: | 長沙星耀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05 | 代理人: | 許伯嚴 |
| 地址: | 410081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stat1a 基因 缺失 斑馬 | ||
1.一種基因敲除選育stat1a基因缺失型斑馬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斑馬魚stat1a基因缺失實驗設計區敲除后序列如SEQIDNo.1所示,該斑馬魚由如下步驟得到:
步驟一、CRISPR/Cas9基因敲除靶位點設計:
在NCBI上查詢斑馬魚stat1a基因的基因組DNA序列及其功能結構域,根據CRISPR/Cas敲除原理,設計一對stat1a基因的靶位點,靶點的選擇遵循此標準:5’-GG-(N)18-NGG-3’;其中5’端的GG二核苷酸是T7啟動子的一部分,靶位點的3’端是NGG;
步驟二、構建gRNA表達載體以及gRNA體外合成:
(1)首先將gRNA骨架克隆到p42250載體上,取1-2μL質粒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2)特異性gRNA體外合成
用BsaI限制性內切酶線性化此質粒;酶切反應總體積為20μL,體系如下:
離心混勻后于37℃水浴,酶切2h以上;
(3)以線性化的p42250載體為模板,通過下面特異性引物進行PCR,擴增出用于特異性gRNA合成的雙鏈DNA;
PCR引物上下游引物分別位于1號和3號內含子上:
F:5’-CAGAAATCGGGGGAAAAATATAC-3’
R:5’-TGCTGTTGTACCATGGCTATACTT-3’
正向引物F:T7啟動子_20bp靶序列_20bpgRNA上游骨架
反向引物R:20bpgRNA下游骨架
PCR反應體系如下:
震蕩混勻之后,4℃離心,于PCR儀上進行擴增反應;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5℃8min,其中變性95℃30s,退火64℃30s,延伸72℃20s進行30個循環,再72℃8min;待反應結束后,離心PCR產物,取1μL樣品點樣于2.0%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凝膠成像系統拍攝結果;
(4)檢測確定條帶正確之后,進行瓊脂糖凝膠DNA回收,純化回收PCR產物;
(5)測定純化之后的DNA濃度,再以此DNA為模板,用20μL體系進行體外轉錄,合成特異性gRNA;轉錄實驗中所用Tip頭,EP管均為DEPC處理過的RNase-Free產品,具體操作如下:
體外轉錄反應體系:
將反應物都加入1.5mLRNase-Free的EP管中,混勻之后,于37℃水浴1.5h;
水浴結束后,取1μL樣品,用配制好的2.0%的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以檢測轉錄結果,若轉錄產物大小與預期的相符,則說明轉錄成功;
向轉錄體系中加入1μLDNA酶,放置于37℃水浴鍋中反應20min,用以消化DNA模板,再取1μL轉錄終產物,即gRNA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以檢測轉錄效率;
(6)特異性gRNA的純化
用RNeasyMinikit試劑盒純化轉錄成功的gRNA,保存于-20℃;吸取1μL溶液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以檢驗純化產物,并測定純化之后的gRNA濃度;
步驟三、斑馬魚胚胎的顯微注射,顯微注射體系如下:
在受精后30min之內,用吸管吸取胚胎轉移至用瓊脂糖制作的顯微注射專用培養皿中;
在進行顯微注射之前,將Cas9mRNA和gRNA配成混合液,充分混勻,使Cas9mRNA的終濃度為300ng/μL,gRNA的終濃度為20ng/μL;注射1.8nLCas9mRNA和gRNA混合液于一細胞期的受精卵內;注射過的受精卵放置于5mmol/LNaCl,0.33mmol/LCaCl2,0.33mmol/LMgSO4,0.17mmol/LKCl的E3水中,28℃孵化;在體式顯微鏡下觀察胚胎表型,篩選正常發育的胚胎用于靶位點突變分析;
步驟四、T7E1法和Sanger測序檢測靶位點的有效性:
對斑馬魚胚胎進行顯微注射之后,挑選部分發育正常的早期胚胎,檢測其stat1a基因是否存在突變,提前確認此次選擇的靶位點是否有效果,顯微注射操作是否規范;
步驟五、注射兩個月之后,進行剪尾鑒定,同上鑒定步驟;
步驟六、目的序列的TA克隆:
T7E1酶切初步鑒定有突變可能的目的序列再進行Sanger測序;若測序峰圖有雙峰,并且測序結果顯示有插入或缺失現象的目的序列,接下來進行TA克隆之后挑取單克隆作進一步檢測;
步驟七、質粒的Sanger測序:
將雙酶切檢測結果顯示條帶大小符合預期結果的質粒送往測序,根據測序之后給出的峰圖和序列,在NCBI上與標準目的序列進行對比,根據比對結果,分析出每個單克隆的突變類型;
步驟八、獲得可遺傳的斑馬魚突變體的F1代:
通過前面一系列篩選確定了斑馬魚突變體F0代,緊接著將F0代突變體分別與野生型斑馬魚雜交得到F1代胚胎,置于28℃培養,在初期觀察F1代的存活率;受精兩天后,每個突變體F1代分別取10個胚胎進行突變遺傳性鑒定;將每個胚胎單獨提取基因組,然后PCR擴增出700bp的靶位點附近區域,再進行T7E1酶切分析并送部分去測序,確定此突變是否可以遺傳到F1代;
如果從F1代胚胎中檢測到存在突變,則將斑馬魚突變體的F1代養大至2-3個月;再分別對每條F1代斑馬魚成魚進行剪尾,篩選F1代突變體;
步驟九、獲得斑馬魚突變體的F2代純合子:
從F1代突變體中挑選相同突變的雌魚和雄魚,雜交得到F2代,放置于28℃培養,受精四天后取部分胚胎進行鑒定,將每個胚胎單獨提取基因組,PCR擴增出700bp靶位點附近區域,通過BalⅠ限制性酶切分析并測序,初步檢驗是否可以得到stat1a突變體純合子;如檢驗結果證明存在純合子,則養大后再單條剪尾鑒定;
步驟十、依據步驟九方法進行該基因缺失型斑馬魚的F3代純系遺傳,得到這種新的斑馬魚品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因敲除選育stat1a基因缺失型斑馬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四的具體操作為:
(1)提取斑馬魚基因組
斑馬魚胚胎50hpf受精50小時后,分別收集野生型做對照和注射后胚胎于1.5mLEp管中,每管5只胚胎,按照下述方法提取基因組DNA,具體步驟如下:
向裝有胚胎的Ep管中加入400μL細胞裂解液,2μL蛋白酶K,放置于55℃水浴鍋中裂解2小時以上,期間每隔半小時,輕輕顛倒混勻,以保證胚胎被充分裂解完全;
裂解完成后,放在振蕩器上充分震蕩,加入等體積預先冷卻的異丙醇于Ep管中,充分顛倒混勻,于4℃條件下,12000×g離心10min,倒掉上清液;
加入75%乙醇500μL,于4℃條件下,12000×g離心5min,棄上清液,室溫風干20min;
加入60-100μL去離子水,充分吹打混勻,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提取效率
(2)PCR擴增目的序列
提取基因組DNA之后,根據CRISPR靶位點上下游約150-200bp的基因組區域,利用PrimerPremier5.0軟件設計引物序列以擴增出目的DNA片段;
震蕩混勻之后,4℃離心,于PCR儀上進行擴增反應,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4℃2min,其中變性94℃30s,退火55℃30s,延伸72℃23s共30個循環,再72℃2min;待反應結束后,離心PCR產物,取1μL樣品點樣于2.0%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檢測PCR產物大小是否正確;
(3)若PCR產物正確,則用2.0%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PCR產物,在紫外下切下目的條帶,進行純化回收;
(4)T7核酸內切酶I法
用T7E1分析檢測是否存在突變,首先,取純化回收之后的DNA15μL裝于150μL的Ep管中,置于95℃熱水中進行變性,然后自然冷卻至室溫,再取變性之后的DNA進行T7E1酶切,體系如下:
混勻體系后,于37℃水浴鍋中酶切反應30min,再用2%的凝膠進行電泳,以檢測目的DNA片段是否被切開,如若目的DNA片段下面有被切開的條帶,則使用ImageJ軟件,通過酶切后條帶的亮度來估計非同源末端連接的頻率;
另外,送部分純化之后的目的DNA片段進行Sanger測序,由測序的峰圖來初步獲得插入或缺失的信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南師范大學,未經湖南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86190.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用于誘捕黃鼠狼的餌料
- 下一篇:一種肉食性魚類的馴食裝置以及馴食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