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團簇固溶模型穩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005232.5 | 申請日: | 2016-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48402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22 |
| 發明(設計)人: | 李曉娜;鄭月紅;董闖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23C14/14 | 分類號: | C23C14/14;C23C14/16;C23C14/35;C23C14/58;C22C9/06 |
| 代理公司: | 大連星海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陽 |
| 地址: | 116024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薄膜 團簇 高硬度 原子百分比 合金元素 模型穩定 電阻率 固溶 制備 新材料技術領域 低電阻率 固定的 可控制 中合金 濺射 合金 保證 | ||
一種用團簇固溶模型穩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及其制備方法,屬新材料技術領域。在含N氣氛中濺射薄膜,將一定團簇比例的(Ni,Nb)添加到Cu中以穩定N,調節合金元素的比例,可控制固定的N含量,使Cu合金薄膜中Nb/Ni原子百分比為0.5/12~2/12,Nb、Ni與N的原子百分比總含量為2~6%,進而調節薄膜的硬度和電阻率。該Cu合金薄膜有如下特點:1、Cu薄膜中添加團簇比例的合金元素以穩定N,在保證硬度的同時兼顧較低電阻率;2、可通過調節團簇中合金元素的比例,控制最終穩定的N含量,進而調節Cu合金薄膜的硬度和電阻率。具有高硬度的Cu合金薄膜適宜用在Cu及其合金的表面。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團簇固溶模型穩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及其制備方法,屬新材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Cu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材料之一。但毋庸置疑的是純Cu硬度較低,塊體大晶粒時其硬度僅為0.65GPa,因此該材料不能在強度要求高的條件下服役。提高Cu硬度首先可以引入其他的合金元素,但會犧牲其低電阻率。尤其是大多數用于提高Cu硬度的合金元素,在Cu中的室溫固溶度都很小或不存在,固溶度見“趙杰.材料科學基礎[M].大連理工大學大學出版社,2010.”中介紹,因此這類強化元素的添加量通常為1wt.%左右,對硬度的提高不明顯;若大量添加這類元素,例如Cr,采用傳統的熔煉方法制備合金時,根本無法固溶或彌散分布在Cu中,而是以團狀聚集的狀態存在,這樣會導致合金致硬度的不均勻,同時大大提高其電阻率?;诖?,提高Cu硬度的同時兼顧其導電性能,最好的方法還是進行Cu的表面改善。
參照其他合金體系,如Fe基材料,可采用表面滲氮的方法提高表面硬度,但是銅氮化合物本身的分解溫度介于100~470℃之間,所以在普通的滲氮工藝中(滲氮溫度480~550℃),很難使N在Cu中穩定存在,因此直接滲氮的方法提高Cu的硬度是不可行的。
基于上述原因,如果利用成分設計原理選擇合適的合金元素,將氮固定在Cu中且均勻分布,就可以實現提高其表面硬度的同時對芯部的導電性能不產生影響。前期研究中我們發現,基于穩定固溶體團簇模型設計的Cu-Ni-M(M=Cr、Mo、Nb和Cr+Fe等)合金,在改變M/Ni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實現合金元素穩定固溶或彌散析出的有效控制,所以采用團簇比例的添加方法,通過Ni的作用可將難溶于Cu的合金元素均勻分布在Cu中。進一步如果合理選擇第三組元M,如Nb與N有強負混合焓(-174kJ/mol),就可以借助團簇將N彌散均勻分布于Cu中穩定存在。因此本專利旨在利用Nb與N相對較大的負混合焓以及Ni的作用,將N穩定在Cu中,從而得到硬度較高的含氮Cu合金薄膜,可用于Cu及其合金的表面。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提高Cu硬度的同時兼顧其低電阻率。采用磁控濺射的方法在含N的氣氛中制備一種高硬度的Cu-(Ni,Nb)-N薄膜,其中Nb與Ni是按照團簇比例添加,旨在通過Nb與N較大的負混合焓,使N穩定存在于Cu中,同時Ni與Cu可以無限互溶,且與Nb有較大的負混合焓,這樣通過Ni的作用形成穩定的Cu-(Ni,Nb)-N體系,進而提高Cu的硬度。同時通過調節Nb/Ni的比例,可以控制固定的N含量,調節薄膜的硬度和電阻率??傊景l明旨在制備一種用固溶體團簇模型穩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在提高硬度的同時兼顧其低電阻率。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團簇固溶模型穩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中Nb/Ni原子百分比為0.5/12~2/12,Nb、Ni與N的原子百分比總含量為2~6%。
所述的一種用團簇固溶模型穩定N的高硬度Cu合金薄膜的制備方法,采用下列步驟:
(1)采用真空熔煉和銅模吸鑄的方法將不同比例的Ni、Nb制成直徑為2.9~3.1mm的母合金棒,切成厚為0.9~1.1mm的小片;
(2)將步驟(1)中的小片粘貼在純銅靶的主濺射區域內,將清洗后的基片放入樣品臺,調整靶基距為9~10c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理工大學,未經大連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00523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