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礦用三分量磁波雙向透地監測預警指揮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888945.1 | 申請日: | 2015-1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5179034U | 公開(公告)日: | 2016-04-20 |
| 發明(設計)人: | 吳燕清;李云波;肖勇;田西方;王侃;康躍明;韓超超;張軍;康厚清;許洋鋮;覃海明;閻家光;何昭友;秦偉;耿新林;李盼盼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1/40 | 分類號: | H04B1/40;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0039 重慶***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礦用三 分量 雙向 監測 預警 指揮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監測預警系統,具體涉及一種礦用三分量磁波雙向 透地監測預警指揮系統。
技術背景: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2013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了37億噸,比 2005年增長76.2%;“十一五”期間全國累計生產煤炭139億噸,為國 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由于我國煤礦礦層埋藏較深,適合 于露天開采的儲量僅占4%,多數為井工開采。復雜的地質條件導致了有 毒有害氣體、粉塵、透水、火災、頂板等災害頻發。近年來實現了安全 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但是,安全生產領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還有 很大差距,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仍處于高位,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至2012年,煤礦發生生產事故74起,被困人數 多達800多人,涉及煤礦瓦斯、火災、水災、頂板等各種災害事故。
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問題頻發的原因很多,其中安全生產科技裝備相 對落后,尚不能為安全生產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和保障是其原因之一, 因此,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公 共安全”領域的“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優先主題中,明確提出 “重點研究開發礦井瓦斯、突水、動力性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開發燃 燒、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業事故防控與救援技術及相關設備”。在 《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中,也將“加強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 “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與裝備,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列為六大任務的 重要內容。同時在2013年國辦發〔2013〕99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 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要加強煤礦應急救援 設備的建設。
由于目前常用的無線電通訊系統無法有效穿透地層,因此現有解決 方案中一般采用的是有線通信,而一次坍塌或者爆炸就可以摧毀有線電 纜致使如人員定位網絡、通訊網絡癱瘓,在災害事故發生后井下遇險人 員無法與地面救援人員建立聯系,同時地面人員無法掌握事故發生后人 員分布情況,導致救援的盲目性和營救效率低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外美國與澳大利亞研制成功了“PED 井下無線急救尋呼系統”,但是該系統只能從井上向井下人員發送單向 信息,井下工作人員無法向井上傳遞信息;美國LockheedMartin公司 研制的MagneLink透地通訊裝置、美國StrataWorldWide公司的 RockPhone透地通訊裝置、加拿大VitalAlert公司研制的Canary透 地通訊裝置,國內天地(常州)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浩宇龍晟電 子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地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晉中分公司通過自主或與 國外幾家公司合作研發透地通訊裝置,但通訊距離較短。2013年我國煤 礦平均開采深度已經超過600m,最深已達1500m,并以每年10-20m速 度遞增,現有技術不能適應大部分煤礦實際情況;同時不具有對災害發 生后人員分布情況掌握、環境參數監測、分析及預警的能力及與煤礦現 有網絡不兼容,容易形成信息孤島等缺點,導致目前還未能在煤礦得到 推廣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礦用三分量磁波雙向透地 監測預警指揮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礦用三分量磁波雙 向透地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包括地面裝置和井下裝置,地面裝置和井下 裝置通過電磁波穿透地層實現參數的監測和預警指揮;所述地面裝置包 括第一處理終端、第一發射機、第一接收機、第一發射天線和第一接收 天線;所述井下裝置包括井下中繼基站裝置和若干個井下便攜式裝置; 所述井下中繼基站裝置包括第二處理終端、第二發射機、第二接收機、 第一環境參數采集模塊、第二發射天線和第二接收天線;井下便攜式裝 置包括第三處理終端、第一發射接收機、第二環境參數采集模塊和第一 天線;其特點是:
第一處理終端:用于向第一發射機發射編碼數據流,并且用于對第 一接收機傳送來的信息進行軟解碼、分析及預警;
第一發射機:用于接收第一處理終端輸出的編碼數據流,將編碼數 據流轉換為模擬信號,再進行放大處理后發送至第一發射天線;
第一接收機:用于處理第一接收天線送來的信號,并將處理好的信 號發送至第一處理終端;
第一發射天線:用于將第一發射機發送來的信號發射出去;
第一接收天線:用于將接收到的信號發送至第一接收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8889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