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驅動緩沖保險杠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520073009.5 | 申請日: | 2015-0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567540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8-19 |
| 發明(設計)人: | 王繼永;汪金土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市迪凱汽車配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19/18 | 分類號: | B60R19/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00000 重慶市***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驅動 緩沖 保險杠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體上的防護裝置,特別是指一種驅動緩沖保險杠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越來越嚴厲的安全法規的出臺,在汽車發生碰撞事故時如何有效保護駕乘人員的人身安全,是現代汽車設計和制造的重點考慮方向,提高汽車安全部件的結構強度就是設計者的不二選擇。作為車輛安全部件之一的保險杠,面臨著保護駕乘人員的人身安全這一突出問題。汽車保險杠作為吸收緩和外界沖擊力的安全裝置,對防護車身前后部和保護駕乘人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汽車的前保險杠,在高速碰撞發生時,必須保證自身不會斷裂并能有效連結車身的兩根縱梁,把碰撞的大量動能傳遞給兩根縱梁,由縱梁將碰撞能量分成若干小的能量流被各板金件吸收,從而確保駕乘人員的生存空間。傳統的汽車保險杠包括外板、緩沖材料和橫梁,橫梁多采用冷軋薄板沖壓而成U形槽,單一的橫梁其抗撞的能力較弱,汽車發生碰撞事故時車身容易受力變形,危機駕駛員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能更好的吸收緩和外界沖擊力的新型保險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驅動緩沖保險杠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布置的外板、緩沖板和橫梁,所述外板與緩沖板之間隔開設置,且緩沖板可縱向滑動;所述緩沖板與橫梁之間通過二次緩沖裝置連接,所述緩沖板面向橫梁的側面上開有一凹槽,所述橫梁上與凹槽對應的側面開有容納槽,所述容納槽內設有二次緩沖裝置,所述二次緩沖裝置與用于驅動其運作的驅動機構連接;
所述二次緩沖裝置包括位于容納槽內的連接柱及與其連接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位于緩沖板上的凹槽內;該連接柱與吸能盒形成滑動配合,所述連接柱插入到吸能盒中一端的端部,且其與吸能盒相對的盒壁面之間留有緩沖的間距,沿著連接柱的軸向布置有盲孔,所述盲孔與吸能盒之間設有支撐彈簧,其中支撐彈簧的一端插入到盲孔中,另一端與吸能盒的盒壁面連接。
其中,所述驅動機構包括設置在保險杠本體上的氣缸,所述氣缸的伸縮端延伸至容納槽中與保護塊固定連接。
具體地,所述外板的外側設有磁鐵層。
進一步地,所述外板的兩端向內彎曲,其橫截面為U型或者C字形。
更進一步地,所述緩沖板為蜂窩狀結構。
更進一步地,所述外板與緩沖板之間隔開的距離為5cm-10c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車輛正常行駛時,二次緩沖裝置處于容納槽中,二次緩沖裝置置于緩沖板上的凹槽與容納槽內,這樣不會影響保險杠的美觀;而在處于城市道路或擁堵的道路上時,通過驅動機構將二次緩沖裝置從容納槽中推出,這樣相對來說增加了保險杠的長度,用于提示增加車輛之間的距離,如果前方車輛與保險杠接觸,也不會對自身車輛及前方車輛的保險杠造成損傷,當保險杠與前方車輛接觸時,保險杠與前方車輛的保險杠還具有一定的安全距離,這樣車輛可以及時剎車免于追尾,從而提升駕駛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分離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見圖1、圖2,一種驅動緩沖保險杠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布置的外板1、緩沖板2和橫梁3,所述外板1與緩沖板2之間隔開設置,且緩沖板2可縱向滑動;所述緩沖板2與橫梁3之間通過二次緩沖裝置連接,所述緩沖板2面向橫梁3的側面上開有一凹槽5,所述橫梁3上與凹槽5對應的側面開有容納槽4,所述容納槽4內設有二次緩沖裝置,所述二次緩沖裝置與用于驅動其運作的驅動機構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市迪凱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市迪凱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2007300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