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從銀杏葉中提取分離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847892.3 | 申請日: | 2015-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412167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1-21 |
| 發明(設計)人: | 王曉瑩;肖紅;郭文華;張瑜 | 申請(專利權)人: | 陜西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16 | 分類號: | A61K36/16;A61K127/00 |
| 代理公司: | 61211 西安智邦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陳廣民 |
| 地址: | 710075 陜西省西安市高***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銀杏葉 提取 分離 銀杏 黃酮 內酯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從銀杏葉中提取分離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的方法,包括三個步驟:滅酶工藝、提取工藝和柱純化工藝;本發明將新鮮銀杏葉采用堿水蒸煮滅酶,可以將原料鮮銀杏葉中的酶迅速滅活,而且采用堿水浸泡可以將原料中的銀杏黃酮最大程度地游離出來,將蒸煮后殘留的堿水液加入提取有機溶劑中,有利于后續提取完全,提高產品收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黃酮和內酯提取分離領域,涉及一種提取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的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從銀杏葉中提取分離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的方法。
背景技術
銀杏是一種多年生木本植物,又名白果樹,公孫樹。銀杏是目前世界上珍稀裸子植物之一,其生存歷史可追溯到2億年前,樹齡達千余年,素有“活化石”之稱。銀杏葉的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類、萜類、酚類、25種有效元素及17種氨基酸等。
銀杏葉中的黃酮甙類化合物由槲皮素、山奈酚、異鼠李素、楊梅皮素、木犀草素和洋芹素的單、雙、三葡萄糖甙組成,其中后三種物質所占比例很小,測定出前三種主要成分的含量即可基本反映出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高低。銀杏葉黃酮具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抗氧化、調血脂和抗腫瘤等藥理作用,對治療心絞痛、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療效,黃酮醇甙還是一種過氧化自由基的清除劑,能消除對心、腦血管內皮細胞有毒害作用的自由基,具有抗衰老、防癌等保健作用。
銀杏內酯主要包括二萜內酯和倍半萜內酯。二萜內酯有5種,即銀杏內酯(ginkgolides)A、B、C、M和J,簡稱GA、GB、GC、GM、GJ;倍半萜內酯有1種,即白果內酯(bilobalide),簡稱BB。銀杏內酯具有專屬性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PAF)活性,是天然的PAF拮抗劑,可治療氣喘、肺過敏、心力衰竭等疾病,其中尤以GB的活性最高,白果內酯為神經精神病藥物,能抗神經末梢的衰老,為真正的抗衰老物質。
對于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提取分離的專利文獻很多,方法均有差異。大部分選擇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繼而采用大孔樹脂進行柱層析,該法所得產品含量偏低,而且普遍收率偏低。本發明致力找出一條操作簡單、快速的工藝路線,提高產品質量和有效成分回收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成分收率較高的從銀杏葉中提取分離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的方法。
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從銀杏葉中提取分離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滅酶工藝
將堿水加入密閉容器中加熱至沸騰,然后加入銀杏葉蒸煮滅酶,得到處理后的銀杏葉;所述堿水為碳酸氫鈉溶液或氨水;
步驟2提取工藝
將步驟1所得的銀杏葉用乙醇溶液提取,將提取渣再用乙醇溶液提取,合并提取液濃縮處理,調至中性,放置產生沉淀,取上清液備用;
步驟3柱純化工藝
向步驟2所得上清液中加入聚酰胺,攪拌均勻,烘干,另取聚酰胺和氧化鋁混合填料裝柱,采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溶劑淋洗,將烘干的產物加入柱頂部,繼續采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溶劑洗脫,點板觀測,分段收集有效成分,將含有有效成分的洗脫段濃縮,得到銀杏內酯;待內酯洗脫完畢后,用乙酸乙酯和乙醇混合溶劑洗脫,點板觀測,分段收集有效成分,將含有有效成分的洗脫段濃縮,得到銀杏黃酮。
在提取工藝中是將步驟1所得的銀杏葉用質量濃度為90%的乙醇溶液提取,將提取渣再用質量濃度為80%的乙醇溶液提取合并提取液濃縮處理,調至中性,放置產生沉淀,取上清液備用。
為述步驟1具體是:將堿水加入密閉容器中加熱至沸騰,然后加入銀杏葉蒸煮滅酶5-30min,得到處理后的銀杏葉;所述銀杏葉與堿水的質量比為1:5;所述銀杏葉和堿水中堿的質量比為1:0.05-0.3。
上述堿水為碳酸氫鈉溶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陜西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陜西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84789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