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團形綠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748093.0 | 申請日: | 2015-1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285176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2-03 |
| 發明(設計)人: | 林志賓 | 申請(專利權)人: | 林志賓 |
| 主分類號: | A23F3/06 | 分類號: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創陽光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啟;張顯光 |
| 地址: | 354300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綠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團形綠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申請人早先申請過一種團形綠茶制備方法,該方法以成品綠茶散茶作為原料茶,通過將原料茶加濕軟化、模壓成團、干燥等工序,得到所需的5—17克重的團形綠茶。
每個團形綠茶為一次沖泡的量。飲用時,將團形綠茶放入茶具中,隨泡隨喝。隨著沖泡,團形上的茶葉層層展開,使得每次沖泡都有新的茶葉加入,由此使得茶湯濃度從始至終趨于均勻,延長團形茶的沖泡次數,提高茶葉的耐泡度,提高茶葉利用率。
由于目前的成品綠茶散茶通常由茶葉鮮葉采摘后直接付制,而茶葉鮮葉不僅表面附著有灰塵、蟲卵、鳥獸糞便、農藥殘留物等污染物,其內部也殘存有被茶葉吸收的農藥分子,因而,這些污染物將隨著鮮葉的付制而進入成品散茶,并最終進入茶湯而危害飲用者的身體健康。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經過改進的團形綠茶制備方法。該方法通過增加凈化工序,去除原料茶表面附著的污染物,清除原料茶內部的農藥殘留物,以保證所制備團形綠茶的衛生安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團形綠茶制備方法,該方法以成品綠茶散茶作為原料茶,制備時,首先對原料茶進行凈化處理,然后再將凈化后的原料茶加濕軟化、模壓成型、干燥,制成5—17克重的團形綠茶;其中,所述凈化處理的具體步驟為:
1)首先利用溶劑水將茶葉加濕至吸水飽和,然后將加濕后的茶葉及時置于真空環境中,并通過施加微波將茶葉干燥至含水率≤8%;
加濕過程中控制茶葉溫度≤28℃,同時控制溶劑水添加速度和添加量,避免茶汁流失;干燥時,通過調節真空環境的真空度、微波功率和/或微波連續施加時間,來控制茶葉溫度≤60℃;
2)步驟1)共重復若干次,其中至少一次所用溶劑水為添加有農藥降解酶的純凈水,其余各次所用溶劑水為純凈水,或者,所述若干次中,每次均以添加有農藥降解酶的純凈水作為溶劑水;
3)對茶葉進行風選、篩分,去除污染物殘渣。
進一步,所述凈化處理還包括步驟:
4)將茶葉烘焙至含水率≤6%,烘焙過程中的基本烘焙溫度為≤75℃,間以溫度為80—95℃的短時提溫沖擊,每次短時提溫沖擊的持續時間以及烘焙過程中插入的短時提溫沖擊的次數根據茶葉的香氣來確定;
并且,所述步驟3)、4)的順序可以互換。
進一步,所述農藥降解酶為有機磷降解酶。
進一步,所述農藥降解酶為比亞酶,比亞酶的添加量為:100升純凈水加入≥0.5克比亞酶干粉。
進一步,所述比亞酶的添加量為:100升純凈水加入1—6克比亞酶干粉。
進一步,所述步驟4)中,所述烘焙過程中的基本烘焙溫度為≤65℃,所述短時提溫沖擊的溫度為85—95℃。
進一步,所述步驟1)中,對茶葉的加濕具體為:首先向茶葉噴灑溶劑水并拌勻或者利用霧化溶劑水浸潤茶葉,然后將加水后的茶葉及時置于真空環境中靜置。
進一步,所述步驟1)中,對茶葉的加濕具體為:將待加濕茶葉置于真空環境中,在真空環境中,向茶葉噴灑溶劑水并拌勻后靜置,或者利用霧化溶劑水浸潤茶葉后靜置。
針對茶葉污染問題,雖然有人提出先對鮮葉進行清洗,然后再進行付制,但由于在水的浸泡和沖洗下勢必造成鮮葉含水率過高,形成類似“雨菁”現象,將給茶葉初制造成各種負面作用而影響茶葉品質,并且于殺青前的清洗中一旦鮮葉稍有破損,茶葉所含多酚類物質與多酚類酶會產生酶促反應,造成茶葉的發酵程度無法控制,因而多數人仍然沿用將茶葉鮮葉直接付制的傳統做法。
成品綠茶散茶呈條索狀,茶葉上僅有10%的表面暴露在外,90%的表面被包裹成為內表面,相應地,90%茶葉表面的灰塵、蟲卵、鳥獸糞便、農殘被包裹在條索狀茶葉內。本發明在對原料茶凈化處理時,首先將茶葉加濕至吸水飽和,使條索狀的茶葉展開,使茶葉的表面都成為外表面,從而為茶葉表面污染物的剝離、清除創造條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林志賓,未經林志賓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74809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