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發出電能的電動車減震器在審
| 申請號: | 201510539408.0 | 申請日: | 2015-08-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41937A | 公開(公告)日: | 2015-11-11 |
| 發明(設計)人: | 潘秀蘭 | 申請(專利權)人: | 潘秀蘭 |
| 主分類號: | F16F6/00 | 分類號: | F16F6/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5500 江蘇省泰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出 電能 電動車 減震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動車的減震器,它包括減震器、發電機,它能將電動車行駛中震動產生的能量轉化成對蓄電池充電的電能。
背景技術
電動車(也稱電動摩托車)在行駛中會因道路的顛簸而發生震動,為使駕乘者舒適,常常在電動車上安裝減震器來減緩震動。現有的減震器一般包括減震桿、減震筒和連接在減震桿、減震筒之間的減震彈簧,減震桿的一端設有活塞,活塞與減震筒的內壁相配合,減震筒內注有油液;減震彈簧被壓縮時吸收震動能量,減震彈簧復原時釋放能量,減震彈簧釋放能量的過程為一阻尼振蕩過程,在這過程中油液對活塞的運動起到阻尼作用,可加快減震彈簧能量的衰減,提高減震效果。這種減震器使用前需預注油液,油液消耗到一定程度會影響減震效果;另外震動能量不能被利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發出電能的電動車減震器,它在實現減震功能時不消耗油液,另外能將震動的能量轉化成對蓄電池充電的電能。
其技術方案是,一種發出電能的電動車減震器包括減震器單元和發電機單元,減震器單元包括開口朝左的第一殼體1、減震桿2、壓縮彈簧3,壓縮彈簧套在減震桿上,壓縮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殼體的底部和減震桿的下部,減震桿的上部伸在第一殼體內;其特征是在減震桿的上部設有齒條4,所述的發電機單元包括開口朝右的第二殼體5,第二殼體內壁上設有發電機定子6,發電機定子中設有發電機轉子7,發電機轉子固定套在轉軸8上,轉軸上還固定套有齒輪9,齒輪與齒條相嚙合,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的開口面相貼連接形成一盒體,轉軸的兩端被分別支承在第一殼體的右壁和第二殼體的左壁上,齒條上下運動時帶動齒輪轉動,定子上的繞組的端頭引出第二殼體外被閉合。
本發明的特點是,當齒條上下運動時可帶動發電機轉子在一定的角度內轉動,發電機轉子的磁力線切割定子繞組,定子繞組閉合時產生感應電流,該感應電流在發電機轉子的磁場中產生的電磁力可對發電機轉子進行制動,加快壓縮彈簧能量的衰減,實現減震功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減震器通過電磁力制動,在實現減震功能時不使用油液;另外發電機發出電流可用來對電動車的蓄電池進行充電,增加電動車的行駛路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圖,該圖中壓縮彈簧沒畫出。
圖3為第二殼體的右視圖。
圖4為圖1的右視圖,該圖中減震桿、壓縮彈簧沒畫出。
圖5為圖1的鏡像示意圖。
附圖標志分別表示:1-第一殼體、2-減震桿、3-壓縮彈簧、4-齒條、5-第二殼體、6-發電機定子、7-發電機轉子、8-轉軸、9-齒輪、10-線圈、11-螺栓、12-導向塊、13-上連接座、14-下連接座、15-鍵。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發出電能的電動車減震器,它包括減震器單元和發電機單元,減震器單元包括開口朝左的第一殼體1、減震桿2、壓縮彈簧3;壓縮彈簧套在減震桿上,壓縮彈簧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殼體的底部和減震桿的下部,減震桿的上部伸在第一殼體內,在減震桿的上部設有齒條4,減震桿的齒條部分為正方體,減震桿的桿體部分為圓柱體從第一殼體的底部穿過,它與第一殼體底部的孔相配合。
所述的發電機單元包括開口朝右的第二殼體5,第二殼體內壁上固定設有發電機定子6,發電機定子中設有發電機轉子7,發電機轉子固定套在轉軸8上,轉軸上還固定套有齒輪9,齒輪與齒條相嚙合;發電機轉子中心的孔和齒輪中心的孔與轉軸之間設有鍵15。
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由螺栓11緊固成一盒體,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的開口相貼,轉軸的兩端被分別支承在第一殼體的右壁與第二殼體的左壁上,轉軸可轉動但不可左右串動,齒條上下運動時帶動齒輪轉動,定子上的繞組的端頭引出第二殼體外被閉合。
所述第一殼體的內腔截面形狀為正方形(如圖4所示),其邊長應滿足齒條上下運動所需的長度,齒條上下運動的位移在15毫米內;所述第二殼體的內腔截面形狀為圓形(如圖3所示),發電機定子被壓入固定在其中。
為提高齒條運動導向的可靠性,在第一殼體的右壁上設有導向塊12,導向塊與齒條背面相貼,這樣齒條始終位于導向塊與齒輪中間,齒條與齒輪的嚙合可靠。
為減小轉軸與第一殼體、第二殼體之間的摩擦,在轉軸與第一殼體、第二殼體之間分別可設置軸承(軸承在附圖中沒畫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潘秀蘭,未經潘秀蘭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53940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