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常見致病細菌MLPA檢測探針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361873.X | 申請日: | 2015-06-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18601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20 |
| 發明(設計)人: | 王明席;李云振;王慶波;姜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僑大學;廈門柏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Q1/689 | 分類號: | C12Q1/689;C12Q1/14;C12Q1/04;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首創君合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張松亭 |
| 地址: | 362000***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神經 外科手術 后顱內 細菌性 感染 常見 致病 細菌 mlpa 檢測 探針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常見致病細菌MLPA檢測探針及其應用,該探針包括第一組探針至第十七組探針,依序為檢測腦膜炎奈瑟氏菌、綠膿假單胞菌、沙門氏菌屬、嗜麥芽寡養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粘質沙雷氏菌、魯氏不動桿菌、白喉桿菌、緩癥鏈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肺炎鏈球菌、痤瘡丙酸桿菌、李斯特氏菌、陰溝腸桿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的探針。本發明依據MLPA技術研發,能一次、快速診斷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17種常見致病細菌,為此類病人致病菌的快速診斷提供了可能,有助于降低此類感染的致死率和致殘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常見致病細菌MLPA檢測探針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最常表現為腦膜炎、硬膜下積膿癥或腦膿腫。國外報道顱內感染死亡率為27.4%~35%[42,43]。國內學者報道,重癥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死亡率可高達57%[44]。
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有幾十種致病細菌,常見的有近20種,來自近10個不同細菌屬。大多數為革蘭氏陽性菌,其中最常見的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別可占31%和37%),其次為鏈球菌屬和瘡皰丙酸桿菌(各占近10%),多為皮膚性菌群;而革蘭氏陰性菌中,腸桿菌屬和不動桿菌屬為主要病原菌(分別可占近10%)。此外,綠膿假單胞菌和克雷伯氏肺炎菌是較常見的革蘭氏陰性致病菌,該類病菌主要來自呼吸道和腸道[45]。而國內外有關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的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特征研究結果大致與之類[46],見表1。
以PCR技術為代表的核酸檢測技術多年來已經應用到感染的致病微生物診斷。與傳統檢測方法相比,核酸檢測技術應用診斷神經外科手術后細菌性感染具有很多優勢。首先,核酸檢測技術無需細菌的培養分離,只需提取DNA,甚至可直接進行檢測,可大大提高檢測速度;其次,核酸檢測技術具有非常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理論上可檢測一個細胞),在保證檢測準確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顱內細菌性感染的陽性檢出率;再者,核酸檢測技術不僅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響,還可檢測致病菌抗生素耐藥基因,指導醫生用藥。常用的核酸檢測技術主要包括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實時定量PCR(Real-time PCR)、廣譜PCR(Broad range PCR)、多重Real time PCR、微陣列芯片(Microarray)和測序(Sequencing)。其中,從檢測特異性、敏感性和檢測速度等幾個方面講,實時定量PCR仍然目前是用于腦脊液樣本中致病菌檢測最為理想的技術。然而,此技術檢測通量較低,最多只能同時檢測8種致病菌,漏診率高。理論上講,盡管微陣列芯片和測序技術可以實現大多數致病菌的同時檢測,但是這些技術都涉及大量數據的復雜分析,需要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員。總之,目前,臨床上還沒有一次性診斷的神經外科開顱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8以上種致病菌的試劑盒。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缺陷,提供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常見致病細菌MLPA檢測探針及其應用。
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細菌性感染常見致病細菌MLPA檢測探針,包括第一組探針至第十七組探針,依序為檢測腦膜炎奈瑟氏菌、綠膿假單胞菌、沙門氏菌屬、嗜麥芽寡養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粘質沙雷氏菌、魯氏不動桿菌、白喉桿菌、緩癥鏈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肺炎鏈球菌、痤瘡丙酸桿菌、李斯特氏菌、陰溝腸桿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的探針,每組探針中分別含有左側探針LPO和右側探針RPO:
第一組探針的左側探針LPO含有SEQ ID NO 1所示序列,右側探針RPO含有SEQ IDNO 2所示序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僑大學;廈門柏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華僑大學;廈門柏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36187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