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牽引車底盤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095302.6 | 申請日: | 2015-03-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6088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5-13 |
| 發明(設計)人: | 石龍;陳剛;何山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1/02 | 分類號: | B62D21/02;B60K15/063;B60R16/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牽引車 底盤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汽車部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牽引車底盤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道路的改善、物流運輸市場的發展,半掛牽引車的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國家排放標準的提升、物流運輸半徑的加大,對牽引車的底盤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四車輛需要增加添藍罐,長途運輸需要大的油箱儲備燃油,大馬力的發動機也需要布置較大的散熱器給發動機降溫。
現有的牽引車底盤結構如圖1所示,將底盤大件均布置在車架101的左右兩側,空濾器107、添藍罐108、燃油箱109、消聲器105、蓄電池104、第一儲氣筒102和第二儲氣筒103通過支架安裝在車架101的外側,冷卻器106安裝于車架101的前端。車架101的結構如圖2-圖3,車架101前寬后窄,縱梁112的橫截面沿其長度方向也不一致,第一橫梁110、第二橫梁111、第三橫梁114和吊耳支架113分別連接于縱梁112的不同位置。
現有技術由于車架101的空間有限,為了適應新的排放標準,需要布置空濾器107、添藍罐108、冷卻器106、消聲器105、蓄電池104、第一儲氣筒102和第二儲氣筒103等部件,造成只能安裝一個燃油箱,通常僅能安裝容積為400升的燃油箱,只能夠滿足短途運輸的需要,無法進行長途運輸;且由于第一橫梁110和第二橫梁111與縱梁112的連接方式,只能安裝較車架101寬度小的冷卻器,而尺寸小的冷卻器冷卻效果有限,很難滿足長途運輸的要求;同時,縱梁112的橫截面沿其長度方向不相同,為變截面結構,增加加工工藝的難度,降低成品率,增加生產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牽引車底盤結構,通過將蓄電池和第一儲氣筒置于車架的尾部,從而使中間部有足夠的空間,能夠設置兩個燃油箱,以解決燃油箱容積小的問題,滿足長途運輸的需要,提高車輛的適應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牽引車底盤結構,包括車架,所述車架的前部內側連接有冷卻器,所述車架的尾部的內側連接有蓄電池和第一儲氣筒,所述車架的中間部的內側連接有三個第二儲氣筒,所述中間部的一側外部連接有空濾器、添藍罐和第一燃油箱,所述中間部的另一側外部連接有消聲器和第二燃油箱。
優選地,所述添藍罐與所述第一燃油箱為一體集成結構。
優選地,所述第一燃油箱與所述第二燃油箱通過導油管連通,所述導油管通過支架安裝于所述車架。
優選地,所述車架包括縱梁,所述縱梁的橫截面沿車輛長度方向相同。
優選地,所述車架還包括連接于所述縱梁的第三橫梁,所述縱梁與所述第三橫梁之間連接有吊耳支架。
優選地,所述縱梁的前端外側連接有與其平行的連接支架,所述連接支架遠離所述縱梁的一端連接有第一橫梁。
優選地,所述前端連接有與所述縱梁呈一夾角的板簧支架,所述板簧支架位于所述縱梁靠近地面的一面,所述板簧支架連接有第二橫梁,所述冷卻器連接于所述第二橫梁。
優選地,所述第二橫梁呈弧形結構,且凹向所述縱梁的方向。
優選地,所述縱梁設有若干個連接孔,相鄰所述連接孔之間的距離相等。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通過將蓄電池和第一儲氣筒置于車架的尾部,充分利用車架的內側空間,從而使車架的中間部有足夠的空間,能夠分別于車架兩側設置第一燃油箱和第二燃油箱,緊湊的空間布置能夠增加燃油箱的容積,增加整車的續航能力,以滿足長途運輸的需要,提高車輛的適應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牽引車底盤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現有技術車架的主視圖;
圖3是現有技術車架的側視圖;
圖4是本發明所提供的牽引車底盤結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所提供的牽引車底盤結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車架的主視圖;
圖6是本發明所提供的牽引車底盤結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車架的側視圖。
附圖標記:
在圖1-圖3中:
101、車架,102、第一儲氣筒,103、第二儲氣筒,104、蓄電池,105、消聲器,106、冷卻器,107、空濾器,108、添藍罐,109、燃油箱,110、第一橫梁,111、第二橫梁,112、縱梁,113、吊耳支架,114、第三橫梁;
在圖4-圖6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9530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動自行車防護外罩
- 下一篇:一種機械轉向柱兩向調節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