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消除橋頭跳車的橋梁接地段結構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510037595.2 | 申請日: | 2015-0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631271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5-20 |
| 發(fā)明(設計)人: | 岳貴平;尤嬿;黃虹;蘇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C9/00 | 分類號: | E01C9/00;E02D27/14;E01D19/00;E01D101/2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張靜潔;徐雯瓊 |
| 地址: | 20009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消除 橋頭 橋梁 接地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橋梁接地段結構,具體是指一種能有效消除橋頭跳車的橋梁接地段結構,屬于橋梁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從目前我國投入使用的橋梁運營狀況來看,由于橋梁臺后填土厚度較大,在自重及行車荷載的作用下,會引起橋臺與臺后填土之間產生差異沉降,從而使得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跳車現(xiàn)象,因此大大降低了車輛的行駛速度和道路的通行能力,也使行車的舒適性大打折扣,最終影響橋梁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根據現(xiàn)有技術,針對“橋頭跳車”現(xiàn)象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
(1)臺后搭板法。這種方法是在橋臺后設置搭板,將搭板的前端搭設于橋臺臺帽的后側,并將搭板的后端搭設于專門設置的臥梁上,以此來緩和不均勻沉降所引起的沉降差。
(2)堆載預壓法。這種方法是在臺后的填土上進行堆載預壓,加速橋臺臺后填土的固結,從而減小橋頭伸縮縫兩側的沉降差。
(3)土工柵格法。這種方法是利用土工布,將上部荷載均勻的傳遞至臺后填土和橋臺上,從而減小伸縮縫處的沉降差。
(4)地基加固法。這種方法是采用水泥攪拌樁、擠密砂樁、碎石樁等方式來加固臺后的地基,減小臺背填土的沉降量,從而減小不均勻沉降所帶來的沉降差。
(5)輕質材料法。這種方法是采用EPS(可發(fā)性聚苯乙烯)材料、膨脹珍珠巖、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等材料代替常規(guī)材料進行臺后填土,減輕自重,降低地基的附加應力,從而減小路基沉降所帶來的沉降差。
以上一種或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雖然對橋頭跳車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由于橋梁和道路之間存在的剛度差,尤其當臺后填土厚度較大時,沉降差仍然無法避免。因此,上述方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橋頭跳車的問題,而且還會衍生出一些其他的問題,例如:搭板脫空、二次跳車等等。
綜上所述,亟需提出一種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橋頭跳車現(xiàn)象的結構。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消除橋頭跳車的橋梁接地段結構,不僅能夠消除橋頭位置由于填土厚度較大引起的橋臺與臺后填土之間差異沉降而導致的跳車現(xiàn)象,而且與橋梁的外輪廓一致,景觀效果更佳。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消除橋頭跳車的橋梁接地段結構,設置在橋梁結構和地面之間;該橋梁接地段結構包含:若干樁基礎,豎直設置在地面的地面線下方,埋設于土中,該樁基礎與地基直接接觸;承臺,水平設置在所述的樁基礎的上方以連接所有樁基礎的樁頂;若干腹板,豎直設置在所述承臺的頂面,每塊腹板的底部連接所述的承臺;頂板,水平設置在所述的腹板的上方以連接所有腹板的頂部;所述的樁基礎、承臺、腹板和頂板連接形成整體;所述的頂板承受車輛荷載,所述的腹板和承臺將頂板所承受的車輛荷載傳遞至所述的樁基礎,所述的樁基礎將車輛荷載傳遞至與其直接接觸的地基。
本發(fā)明所述的橋梁接地段結構,適用于混凝土整體大箱梁、鋼箱梁、預制空心板、預制T梁、預制小箱梁等橋梁結構。
所述的橋梁接地段結構在縱橋向分段,段與段之間設置有沉降縫,該沉降縫貫穿所述的頂板、腹板和承臺。
所述的橋梁接地段結構與橋梁結構的連接處設置有伸縮縫,該伸縮縫使橋梁接地段結構與橋梁結構完全分離。
所述的樁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或鋼—混凝土組合結構。
所述的承臺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設置在地面的地面線下方,埋設于土中。
所述的腹板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該腹板的設置數(shù)量由橋梁結構的寬度以及頂板的受力程度決定。
所述的腹板的外形與橋梁結構的腹板相一致。
所述的頂板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該頂板的外形與橋梁結構的頂板相一致;該頂板的兩端設置有防撞護欄,該防撞護欄的外形與橋梁結構的防撞護欄相一致。
在橋梁接地段結構與地面的連接處,所述的腹板的頂部與地面的地面線齊平,即所述的頂板的挑臂根部與地面的地面線齊平。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述的消除橋頭跳車的橋梁接地段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充分減小臺后填土厚度,使填土厚度不受上部結構的結構高度影響,從根本上解決了橋頭跳車現(xiàn)象;并且橋梁接地段結構的外輪廓與橋梁一致,使得整個工程的外形更加協(xié)調流暢,景觀效果更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中的消除橋頭跳車的橋梁接地段結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沿A-A線的橋梁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沿B-B線的橋梁接地段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沿C-C線的橋梁接地段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3759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