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合金化熱鍍鋅雙相鋼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510031383.3 | 申請日: | 2015-01-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593686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2-22 |
| 發明(設計)人: | 姜英花;鄺霜;劉華賽;韓赟;滕華湘;劉光明;崔陽;李飛;朱國森 | 申請(專利權)人: | 首鋼總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2C38/38 | 分類號: | C22C38/38;C22C38/26;C22C33/04;C21D8/02;C23C2/06;C23C2/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沛德權律師事務所11302 | 代理人: | 劉杰 |
| 地址: | 10004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合金 鍍鋅 雙相鋼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高強度冷軋熱鍍鋅鋼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合金化熱鍍鋅雙相鋼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雙相鋼(DP,Dual?Phase?Steel)的顯微組織由多邊形鐵素體和馬氏體兩相所構成,鐵素體提供了鋼的延性,馬氏體則提供了強度。所述雙相鋼具有屈強比低、初始加工硬化速率高以及強度和延性匹配好等特點,已成為汽車用高強鋼的首選材料之一。然而,雙相鋼的軟基體鐵素體相和硬馬氏體相的臨界處易形成空位,因此存在擴孔性差的問題。
不同于連退工藝,在合金化鍍鋅工藝中,鍍鋅溫度和合金化溫度阻礙帶鋼的冷卻過程,削減冷卻速度,因此需要添加較高的合金含量。高的C、Mn含量是穩定奧氏體并提高雙相鋼強度的重要因素。而過量的C會影響帶鋼的焊接性和惡化延伸率,因而C含量應控制在0.15wt%以內。雖然。Si元素可以增加C元素向奧氏體中擴散的驅動力,提高奧氏體的穩定性以及改善鐵素體的純凈度,使帶鋼獲得良好的強度和延伸率。但是,對于鍍鋅雙相鋼,由于涂鍍性能對鋼板表面質量的要求高,因而不能添加Si元素,以免影響雙相鋼的力學性能。
基于以上現狀,亟需一種合金化鍍鋅雙相鋼的最佳制備方法,以獲取具有優異擴孔性的合金化鍍鋅雙相鋼。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合金化熱鍍鋅雙相鋼的制備方法,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雙相鋼的擴孔性差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合金化熱鍍鋅雙相鋼的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精煉過程中,調整轉爐中鋼水的化學成分,使所述化學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計為:
Mn:1.3%~1.7%;P≤0.01%;Mo:0.15%~0.25%;Cr:0.15%~0.25%;Nb:0.02%~0.04%;C:0.07%~0.11%;Si:0.2%~0.5%;Als:0.02%~0.07%;N:≤0.04%;S:0.01%;
出鋼過程中,向所述鋼水中分別加入白灰200~800kg,預熔渣0~1000kg,螢石0~400kg;通過連鑄過程獲取板坯;
將所述板坯進行加熱,經粗軋、精軋獲取熱軋板;將所述熱軋板進行層流冷卻卷取獲取熱軋卷;所述熱軋板的卷取溫度為600~650℃;
將所述熱軋卷通過冷軋獲取冷硬卷,將所述冷硬卷經連續退火處理過程獲取所述雙相鋼;其中,
將所述退火處理過程中的鍍層合金化處理溫度控制為520~560℃。
上述方案中,將所述板坯進行加熱包括:將板坯加熱溫度調整至1220~1260℃,對所述板坯進行加熱。
上述方案中,所述精軋的終軋溫度為860~910℃。
上述方案中,將所述熱軋卷通過冷軋獲取冷硬卷時,所述冷軋的壓下率為50%~70%。
上述方案中,將所述冷硬卷經連續退火處理獲取所述雙相鋼包括:
按照第一加熱速度將所述冷硬卷預熱至220℃,獲取第一帶鋼;
按照第二加熱速度將所述第一帶鋼加熱至780~820℃,實現所述冷硬卷中鐵素體的再結晶,珠光體部分轉變為奧氏體;
在所述780~820℃的溫度范圍內將所述第一帶鋼保溫60s~100s,實現部分奧氏體化;
按照第一冷卻速度將所述第一帶鋼冷卻至720~760℃;
將所述第一帶鋼經吹氣快冷卻至450~460℃,以對所述第一帶鋼進行鍍鋅,獲取第二帶鋼,將所述第二帶鋼經氣刀吹刮冷卻至420~430℃;
將所述第二帶鋼進行5~30s的鍍層合金化處理;
按照第二冷卻速度將所述第二帶鋼冷卻至250~300℃,獲取所述雙相鋼。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加熱速度為8℃/s~12℃/s。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加熱速度為1.5℃/s~4℃/s。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卻速度為8℃/s~12℃/s。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冷卻速度為6℃/s~9℃/s。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首鋼總公司,未經首鋼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51003138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