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液體材料填充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80054619.9 | 申請日: | 2014-10-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92937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09 |
| 發明(設計)人: | 生島和正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藏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05C5/00 | 分類號: | B05C5/00;B05C11/10;B05D1/26;B05D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龍淳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液體 材料 填充 裝置 方法 | ||
提供一種液體材料填充裝置及方法,為了遍及自液體材料的貯存部(51)至吐出口(53)為止的流路的全長而消除氣泡的殘留,具備氣密構造的腔室(10)、對腔室(10)內的壓力進行調節的壓力調節部(70)及控制裝置(100),將負壓供給源(71)與腔室連通管(90)及吐出裝置連通管(91)連通而將腔室(10)內以及處于貯存容器(51)的上方的空間減壓為真空或接近真空的低壓力,并且維持一定時間低壓力的狀態而對液體材料內的氣泡進行脫氣,將處于貯存容器(51)的上方的空間與氣體供給口(93)連通而流入氣體,由此相較于腔室(10)內作為高壓并將貯存容器(51)內的液體材料填充至吐出裝置(50),將處于貯存容器(51)的上方的空間與腔室(10)內連通而作為壓力平衡狀態,之后,以與氣體供給口(93)連通而進行壓力開放的方式進行填充。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將液體材料填充至液體材料吐出裝置的液體材料 填充裝置及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液體材料填充裝置及方法,其在開 始使用液體材料填充裝置時,不會使氣泡殘留于未填充有液體材料的 流路而對液體材料進行填充。
背景技術
作為將液體材料吐出的裝置,已知有一種在自供給液體材料的供 給口至吐出液體材料的吐出口的流路內,配置進行旋轉移動或進退移 動的軸體,且通過軸體的動作而將液體材料自吐出口吐出的裝置(例如, 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的圖1所公開的裝置,將貯存于注射筒的液體材料經 由孔而導入到形成于分配裝置殼體的流路,且通過軸的進入移動而自 噴嘴吐出液體材料。其中,軸插入于流動孔,流路由插入于流動孔的 軸的間隙所形成。此外,軸以由密封圈而朝向軸的驅動源即控制機構 不漏出的方式構成,因此,貯存于注射筒內的液體材料以到達噴嘴的 吐出口的分配裝置內的流路全部由液體材料所填滿的方式構成。
已知這樣的構成的吐出裝置,若在流路內存在有氣泡,則會對裝 置所吐出的液體材料的量引起偏差。此外,若在使用開始時混入了氣 泡,則難以將其排除,從而成為阻礙精度良好的吐出的主要原因。具 體而言,會產生在吐出中氣泡吐出而液體材料不吐出、或者即使吐出 液體材料也不形成液滴等的吐出不良狀況。因此,一直以來,進行對 填充有液體材料的貯存容器(注射筒)進行離心脫泡或真空脫泡的處理 后安裝于吐出裝置主體。
在噴墨式的吐出裝置中,氣泡的混入也是問題。即,若有氣泡的 混入,則由作為墨水吐出能量的發熱所引起的氣泡的壓力、或用以擠 出墨水的驅動體的壓力不會有效地傳遞至噴嘴,容易產生自頭的噴嘴 未吐出墨水的不良狀況。因此,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一種液 體填充方法,其在氣密構造的腔室載置工件,且將腔室內減壓至接近 真空,并通過腔室內的真空壓力與貯存液體的供給箱內的大氣壓力的 壓力差,將一定量的液體填充至上述工件內。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2209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248083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即使可自貯存容器(注射筒)內的液體材料中去除氣泡,在自貯存容 器朝吐出裝置主體內的流路導入液體材料時,存在于流路內的氣體殘 留于彎曲部或階差部,從而會有由此原因而產生的新的氣泡產生的問 題。
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填充方法,可將墨水貯存部內的氣泡脫氣, 但仍有在連通墨水貯存部與蓋部的流路內產生新的氣泡的混入的可能 性。具體而言,由于在處于墨水貯存部與蓋部的三通閥或流量調整閥 具有彎曲部或階差部,因而氣泡可能會殘留于此。另外,在三通閥的 切換時所產生的朝氣體旁路的墨水的吸入時,也有產生氣泡的可能性 (參照同文獻段落[0039]),而且在朝墨水盤的墨水排出后,也會有含有 氣泡的墨水殘留于流路內的可能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藏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武藏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8005461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