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具有雙重功能的穩定桿拉桿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649787.X | 申請日: | 2014-11-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210265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18 |
| 發明(設計)人: | 李寧;姜軍平;寧曉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 |
| 主分類號: | B60G21/055 | 分類號: | B60G21/055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張羽振 |
| 地址: | 31203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雙重 功能 穩定 拉桿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拉桿結構,具體來說是一種具有雙重功能的穩定桿拉桿結構。
背景技術
穩定桿兩端通過拉桿和懸架剛性連接在一起,當一邊懸架隨著車輪上下跳動時,穩定桿一端會隨著懸架一起上下運動,使穩定桿產生扭轉,造成懸架剛度和側傾角剛度增大。當車輛轉彎時,較大的懸架側傾角剛度可以使車身有較小的側傾角,從而改善車輛乘坐舒適性。但是當汽車通過坑洼路面或卵石路面時,兩邊車輪跳動不一樣使穩定桿產生扭轉,導致懸架剛度增大對路面的沖擊吸收能力大大降低,舒適性變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兼顧城市工況和野外工況的具有雙重功能的穩定桿拉桿結構。
這種具有雙重功能的穩定桿拉桿結構,從左到右依次包括:上球頭副、減振器缸筒、套筒、活塞桿和下球頭副;所述減振器缸筒和活塞桿組成拉桿減振器,在拉桿減振器上套設有可在其上滑動的套筒,所述套筒設有內螺紋,所述缸筒的中部和底部分別設有第一外螺紋和第三外螺紋,所述活塞桿底部設有第二外螺紋;當套筒旋轉到上端時,套筒一端和缸筒上的螺紋配合,另一端和缸筒底部外表面的第三外螺紋配合,此時拉桿減振器起作用;當套筒旋轉到下端時,套筒一端和活塞桿的底部的螺紋配合,另一端和缸筒底部外表面的第三外螺紋配合,此時缸筒和活塞桿被套筒固定,相互之間不能運動,此時拉桿減振器不起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上球頭副連接減振器,所述下球頭副連接穩定桿,所述穩定桿通過壓板固定在副車架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穩定桿兼顧城市工況和野外工況,城市工況時,穩定桿對車輛的側傾起抑制作用,使車輛轉彎時具有較小的側傾角。而在野外路面時,穩定桿和懸架一起起作用,對來自路面的沖擊進行吸收,使傳遞到車內的振動大大減小,從而使車輛具有良好的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2、圖5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6為圖5的B-B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上球頭副1,第一外螺紋2,缸筒3,套筒4,穩定桿5,壓板6,副車架7,下球頭副8,下控制臂9,制動盤10,驅動軸11,減振器12,彈簧13,活塞桿14,第二外螺紋15、第三外螺紋1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雖然本實用新型將結合較佳實施例進行描述,但應知道,并不表示本實用新型限制在所述實施例中。相反,本實用新型將涵蓋可包含在有附后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的替換物、改進型和等同物。
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這種具有雙重功能的穩定桿拉桿結構,從左到右依次包括:上球頭副1、減振器缸筒3、套筒4、活塞桿14和下球頭副8;所述減振器缸筒3和活塞桿14組成拉桿減振器,該拉桿減振器為普通減振器結構,內部結構及工作原理不再闡述。在拉桿減振器上套設有可在其上滑動的套筒4,所述套筒4設有內螺紋2,所述缸筒3的中部和底部分別設有第一外螺紋2和第三外螺紋16,所述活塞桿14底部設有第二外螺紋15;當套筒4旋轉到上端時,套筒4一端和缸筒3上的螺紋2配合,另一端和缸筒3底部外表面的第三外螺紋16配合,此時拉桿減振器起作用;當套筒4旋轉到下端時,套筒4一端和活塞桿14的底部的第二外螺紋15配合,另一端和缸筒3底部外表面的第三外螺紋16配合,此時缸筒3和活塞桿14被套筒4固定,相互之間不能運動,此時拉桿減振器不起作用。所述上球頭副1連接減振器12,所述下球頭副8連接穩定桿5,所述穩定桿5通過壓板6固定在副車架7上。
工作原理:見圖1,穩定桿5通過壓板6固定在副車架7上,穩定桿5通過下球頭副8和拉桿減振器連接,拉桿減振器通過上球頭副1和減振器12固定在一起。當左邊懸架上跳時,減振器12帶動缸筒3向上運動,穩定桿5向上發生扭轉。左邊懸架下跳時,減振器12帶動缸筒3一起向下移動,穩定桿5向下發生扭轉。
見圖2,圖3,在拉桿減振器的外側安裝套筒4,套筒4可以在拉桿減振器的缸筒3和活塞桿14上旋轉上下移動。套筒4旋轉到下端后,一端和活塞桿14的底部的第二外螺紋15配合,一端和缸筒3底部外表面的第三外螺紋16配合,此時缸筒3和活塞桿14被套筒4固定,相互之間不能運動,此時拉桿減振器不起作用。在城市路面時,把套筒4旋轉到下端,此時拉桿減振器不起作用,拉桿減振器起到普通拉桿的作用,對轉彎時對車輛的側傾起抑制作用,使車輛具有較小的側傾角。
套筒4旋轉到上端后,一端和減振器缸筒3上的第一外螺紋2配合,一端和缸筒3底部外表面的第三外螺紋16配合,此時缸筒3和活塞桿14沒有被固定,相互之間可以運動,此時拉桿減振器起作用,可以和懸架上的減振器12一起對來自路面的沖擊起吸收作用。在野外路面時,把套筒4旋轉到上端,此時拉桿減振器起作用,和懸架上的減振器12一起對來自路面的沖擊起吸收作用,使傳遞到車內的振動得到減小,從而使車輛具有良好的舒適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未經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64978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雙回風電動客車空調
- 下一篇:彈簧上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