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電動汽車的電池組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603996.0 | 申請日: | 2014-10-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4216603U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18 |
| 發明(設計)人: | 黃兆勤;夏洋;陳銀燭;劉曉康;吳道明;劉曉俊;龍曦;莫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7/00 | 分類號: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鴻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漢市***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動汽車 電池組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汽車領域,特別是一種電動汽車的電池組結構。
背景技術
電動汽車在經濟性和環保方面的優點使其成為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而純電動汽車則是汽車發展的終極目標,但目前純電動汽車技術受制于電池技術的發展,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這些缺點從技術角度可以總結歸納為兩點:一是續駛里程不長,即電池的比能量不高;二是充電時間長,即能量型電池的高功率充電性能不好。此兩條缺點從技術層面限制了純電動汽車的發展。同時,目前電動汽車電池組的電池組單元同時充電的布置方式使得電池組的能量大,增加了電池組的安全風險,并且這種方式由于電池組單元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短板效應”,對電池組單元的一致性要求高,間接的增加了電池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在當前階段不利于電動汽車的大規模產業化。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汽車的電池組結構。該電池組的電池組單元可以同時快速充電,解決電動汽車充電時間長的問題,幾個電池組單元共同提供電能,降低了對于單個電池組單元電量的要求,解決了安全風險,同時電池組單元的充放電過程彼此獨立,避免了“短板效應”,降低了電池組內部一致性要求過高所需的大量生產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動汽車的電池組結構,電動汽車的電池組由多個并聯輸出的電池組單元組成,所述的每個電池組單元上均電連接有快速充電開關和慢速充/放電開關,所述的慢速充/放電開關另一端共同連接到一個慢速充/放電總開關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電動汽車上設置有與電池組單元數量相對應的快速充電接口,所述的快速充電開關連接在對應的電池組單元與對應的快速充電接口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的電動汽車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慢速充/放電接口,所述的慢速充/放電總開關連接在電池組單元與慢速充/放電接口之間,各個慢速充/放電開關一端與慢速充/放電總開關連接,另一端與對應的電池組單元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電池組單元安裝在電動汽車底板中部和后排座椅背后這兩個位置的一處或兩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各個并聯輸出的電池組單元共同提供電能,對電池組的電量要求降低,降低了電池組的安全風險。每個電池組單元上均設置快速充電接口,同時對每個電池組單元進行快速充電,可以將充電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大大縮短了充電時間。在每個電池組單元上均設置慢速充/放電開關,在慢速充電接口處設置慢速充/放電總開關,通過慢速充/放電開關和慢速充/放電總開關的共同作用,可以單獨對每個電池組單元進行慢速充電和放電,電池組單元之間彼此互不影響,避免了“短板效應”引起的充放電問題。同時,將電池組單元布置在汽車底板中部和后排座椅的背后,節約了布置空間,同時避免了行駛過程對電池組單元造成碰撞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布置結構圖;
圖2為電池組單元電路連接原理圖;
圖中:1—電動汽車,2—電池組單元,3—快速充電接口,4—慢速充電接口,5—第一電池組單元,6—第二電池組單元,7—第三電池組單元,8—第一快速充電接口,9—第二快速充電接口,10—第三快速充電接口,11—慢速充/放電總開關,12—第一快充繼電器,13—第二快充繼電器,14—第三快充繼電器,15—第一慢充繼電器,16—第二慢充繼電器,17—第三慢充繼電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東風電動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60399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