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車用線束導向保護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283413.0 | 申請日: | 2014-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942225U | 公開(公告)日: | 2014-11-12 |
| 發明(設計)人: | 楊剛;崔麗茹;陳朋;許立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G3/04 | 分類號: | H02G3/04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科誠專利事務所 13113 | 代理人: | 張紅衛 |
| 地址: | 071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用線束 導向 保護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車用附件領域,涉及車用線束的固定,具體地說是一種車用線束導向保護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汽車線束布置中,大部分采用先將線束用扎帶進行捆綁固定,然后再安裝在車身上的固定方式,由于可能受到車身強度、周圍零部件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固定方式無法在線束的固定部位設計出安裝線束的結構,從而造成出現線束之間相互干涉或懸空狀態等情況出現,不僅會產生異響,而且因線束無防護結構,會造成線束與車身發生摩擦,導致線束磨損,影響汽車壽命,時間久了,甚至引起火災等不良后果;另外,在裝配整車時,由于線束方向不能固定,造成線束占用空間大,影響汽車裝配及美觀。?
專利號為201220283161.2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線束導向用保護夾,包括呈折彎的L型的帶有導向槽保護夾本體,導向槽與線束相適配,保護夾本體上折彎的部位為圓弧過渡。
專利號為200910158503.0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線束及管路支架,包括用于固定線束的截面形狀為U形的支架本體,還包括上蓋板,所述上蓋板的一端與所述支架本體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支架本體卡接,上蓋板上設置有上蓋板卡接結構,支架本體上設置有支架本體卡接結構,上蓋板卡接結構與支架本體卡接結構上的卡扣配合部分配合,在上蓋板閉合的時候與支架本體卡接;支架本體上設置有加強及限位結構。
上述兩項專利中所涉及的裝置,其線束導向槽、支架本體與車身相接觸的位置為銳邊,在裝配于車身上時可能會劃傷車身,護線殼本體與車身接觸為硬性接觸,容易引起敲擊聲,降低舒適感;護線殼在彎折部位無加強結構,在線束較粗時,護線殼會由于力的作用變形不能保證線束的裝配方向,最終引起線束與周邊部件的干涉;另外由于在彎折部位是應力較集中區域,無加強結構將會影響護線殼本身的壽命。?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車用線束導向保護裝置,對線束具有導向作用,約束線束出線方向,方便線束裝配,避免線束與周圍部件接觸造成的線束磨損,消除噪音,提高線束壽命,方便了車身內飾裝配,有效地保證了汽車安全指數。
為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車用線束導向保護裝置,包括帶有線束導向槽的本體,所述本體上帶有用于避免位于線束導向槽內的線束冒出線束導向槽的蓋板,所述蓋板可開啟地蓋于線束導向槽的上口,其特別之處在于:所述本體為各拐彎處均為圓弧面過渡的幾字形結構,包括相聯于一體的上部n形的擋板部與下部的L形、反L形拐角部,所述線束導向槽為沿擋板部延伸方向延伸的n形,設于擋板部的外表面,且擋板部的上頂的下表面上固聯有用于將所述本體固定于車輛上的凸出部位的固定構件,所述本體的底部的水平兩端與車身平面相貼合。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所述固定構件為自擋板部的上頂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卡扣,所述卡扣為自上而下徑向尺寸漸小的圓錐柱狀結構。
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限定,所述擋板部的上頂的下表面上還固聯有另一端向斜下方翹起的彈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限定,所述擋板部的上頂即水平部分,于線束導向槽的槽壁的外側固聯有長度沿上頂長度方向延伸、寬度沿上頂寬度方向延伸的支撐臺,所述支撐臺的上邊緣與蓋板水平位于線束導向槽上時的上邊緣相齊平,支撐臺的下邊緣高于或齊平于擋板部的上頂的下表面。
作為進一步限定,所述支撐臺內部為中空格狀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限定,?所述擋板部與拐角部的外表面的寬度的兩端,還設有沿相應外表面向外凸出的限位條。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限定,所述擋板部與拐角部的豎置部分的內壁上,還設有沿本體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加強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種限定,所述本體的兩端分別帶有一體的限位臺,限位臺與拐角部的相接部位呈7字形、反7字形。
本實用新型還有一種限定,所述蓋板呈n形跨于線束導向槽上并與本體的上頂相卡接。
作為進一步限定:
所述蓋板的n形兩端分別為楔形鉤狀,楔形鉤卡插于本體上所設有的相適配的卡槽內;所述蓋板的n形的彎折處的內表面輪廓為m形,帶有V形臺。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28341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