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實現動力蓄電池熱管理的風道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420265183.5 | 申請日: | 2014-05-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826515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10 |
| 發明(設計)人: | 吳兵兵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0/617 | 分類號: | H01M10/617;H01M10/6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蓮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實現 動力 蓄電池 管理 風道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實現動力蓄電池熱管理的風道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動力蓄電池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高能量動力蓄電池會出現“熱失穩現象”,例如,動力蓄電池在放電時會產生大量熱量,這將使得動力蓄電池處在高溫惡劣的工作環境中;又例如由于受研發技術限制,動力蓄電池在低溫下的工作性能降低,充放電特性較常溫下差很多,這在嚴寒季節將尤為明顯。為了盡量使動力蓄電池在理想的溫度下工作,以保證動力蓄電池的充放電性能、安全性能以及延長其循環壽命,如何為動力蓄電池散熱和加熱已成為電動汽車的重要研究課題。?
目前對動力蓄電池的熱管理技術方案包括自然風冷、水冷和空調風冷,其中,自然風冷方案最簡單,易于實現,但是存在溫度控制受環境因素制約的缺陷;水冷方案能夠實現對溫度的精確控制,但是系統復雜,受現有技術水平限制;空調風冷方案可實現溫度控制,憑借現有空調系統設計,具備產業化能力。現有的空調風冷的風道結構各有不同,但基本都是采用相對乘員艙的溫度控制進行獨立的風道設計,這就使得現有的空調風冷方案具有結構復雜,不便于布局和實施,及不利于控制整車成本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合乘員艙的溫度控制實現動力蓄電池的溫度控制的風道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實現動力蓄電池熱管理的風道結構,包括冷暖風調和管道、電池風門和電池風門電機,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的前、后開口端分別與空調出風口和動力蓄電池進風口相通,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的管壁上開設有使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與乘?員艙相通的乘員艙出風口;所述電池風門與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可相對轉動地連接,并將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的內腔分割為與所述空調出風口相通的空調風腔和與所述乘員艙出風口相通的乘員艙風腔,所述電池風門電機用于帶動所述電池風門轉動,以調節所述空調風腔和所述乘員艙風腔之間的比例。?
優選的是,所述空調出風口為空調裝置的后吹面出風口。?
優選的是,所述電池風門在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的前開口端處與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可相對轉動地連接。?
優選的是,所述電池風門為方形電池風門,所述電池風門通過電池風門的頂邊與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可相對轉動地連接,所述電池風門的兩個側邊與冷暖風調和管道的對應側的內壁相接觸。?
優選的是,所述冷暖風調和管道的后開口端通過連接風道管與所述動力蓄電池進風口相通。?
優選的是,所述乘員艙出風口與所述空調出風口成大于0度至小于或者等于180度夾角布局。?
優選的是,所述乘員艙出風口與所述空調出風口成大于或者等于90度至小于或者等于135度夾角布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風道結構只需將汽車空調裝置的一個出風口用作實現動力蓄電池熱管理,并增加一個電池風門和帶動電池風門旋轉的電池風門電機即可在不影響汽車空調裝置對乘員艙進行溫度控制的前提下,利用汽車空調裝置和乘員艙的環境溫度共同將動力蓄電池的溫度控制在動力蓄電池的工作溫度范圍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風道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所占空間小和便于實施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現動力蓄電池熱管理的風道結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風道結構的冷暖風調和管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風道結構在冷暖風調和管道的電池風門處于關閉乘員艙出風口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所示風道結構在冷暖風調和管道的電池風門處于空調出風口與乘員艙出風口之間的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冷暖風調和管道的剖視示意圖;?
圖6為在圖1所示風道結構的基礎上實現動力蓄電池熱管理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2026518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濾波結構
- 下一篇:電動開關式自動均衡電池模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