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離合器和變速驅動輪轂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769304.4 | 申請日: | 2014-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820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4-01 |
| 發明(設計)人: | 李躍巖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躍巖 |
| 主分類號: | F16D43/04 | 分類號: | F16D43/04;H02K7/108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師事務所 33233 | 代理人: | 陸永強 |
| 地址: | 31802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離合器 變速 驅動 輪轂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工程元件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傳動元件,特別是一種離合器。
本發明屬于電學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電機,特別是一種變速驅動輪轂。
背景技術
驅動輪轂所用的變速裝置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子式無級控制器變速,另一種是機械式變速。電子式無級控制器變速能獲得從0至電機的最高轉速,有很好的變速曲線,但是它所輸出的轉矩大小直接與電機的輸入電流大小變化相一致;在電壓不變時,電機負載越大所需電流也就越大。機械式變速分為有級變速式和無級變速式。機械式變速能獲得不同大小的輸出轉矩;即在輸入電流不變時,通過機械式減速能使轉矩增大,或者增速時使轉矩減小。
關于機械式變檔驅動輪轂的相關文獻較多,如中國專利文獻記載的電機換向增矩輪轂(授權公告號:CN2738458Y)、電動車輪轂動力輸出裝置(申請公布號:CN101618685A)、電動車變檔驅動輪轂(申請公布號:CN102410317A)、電動車變速驅動輪轂(申請公布號:CN103840604A)。其中申請人申請的電動車變速驅動輪轂(申請公布號:CN103840604A)中的電機與輪轂鋼圈之間通過減速箱減速傳動或通過離合器同速傳動。該結構的變速驅動輪轂僅能在14km/h以下進行變檔,若變檔速度設定值超過14km/h,如市場需求的18km/h時,導致離合器無法結合,并發出刺耳的噪聲。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離合器,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出另一種結構的離合器。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變速驅動輪轂,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實現在14km/h以上進行變檔。
本發明的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離合器包括內連板、套設在內連板外的摩擦圈和至少兩組一端與內連板相鉸接的擺臂,擺臂沿內連板周向均勻分布,擺臂和內連板之間設有能使離心旋轉的擺臂復位的第一彈性件;內連板和摩擦圈之間設有與擺臂數量相同的摩擦塊,摩擦塊與擺臂一一對應地設置且摩擦塊與擺臂通過能使摩擦塊相對于內連板能周向滑動的連接結構相連接;摩擦塊與擺臂或內連板之間設有能使周向滑動的摩擦塊復位的第二彈性件,摩擦塊與內連板之間設有當摩擦塊與摩擦圈接觸后能使摩擦塊與內連板實現傳動的傳動機構。
第一彈性件的彈力決定本離合器結合或分離時內連板的轉速。本離合器中內連板轉動,擺臂和摩擦塊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擺臂的另一端部和摩擦塊繞著擺臂與內連板的鉸接點向外擺動。
當內連板轉速低于本離合器結合或分離轉速時,摩擦塊無法與摩擦圈發生接觸,即內連板無法帶動摩擦圈同步旋轉,本離合器處于分離狀態。
當內連板轉動方向與離合器結合設定旋轉方向相同且內連板轉速達到本離合器結合或分離轉速后,摩擦塊先與摩擦圈發生接觸,在兩者之間摩擦力和內連板持續轉動共同作用下,摩擦塊相對于內連板周向滑動,第二彈性件被壓縮,內連板與摩擦圈之間通過傳動機構和摩擦塊傳動,實現內連板同步帶動摩擦圈轉動,即本離合器處于結合狀態。
當本離合器處于結合狀態時,內連板轉速下降且低于本離合器結合或分離轉速后,摩擦塊在第一彈性件和第二彈性件復位彈力作用下,擺臂和摩擦塊繞著擺臂與內連板的鉸接點向內復位擺動,摩擦塊相對于內連板周向復位滑動,摩擦塊與內連板之間通過傳動機構傳動被解除;即本離合器切換至分離狀態。
在上述的離合器中,所述摩擦塊與擺臂的另一端相連,或擺臂的另一端部固定有第一配重塊,摩擦塊與擺臂的中部相連。
在上述的離合器中,所述第一彈性件為拉簧,拉簧的一端與內連接板相連,另一端與擺臂相連;或所述第一彈性件為扭簧,扭簧具有筒狀纏繞部和兩根桿狀著力部,擺臂與內連板通過鉸接軸相鉸接,筒狀纏繞部套設在鉸接軸上,一根桿狀著力部與內連板相連,另一根桿狀著力部與擺臂相連。
在上述的離合器中,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固定在摩擦塊上的第一連接桿和開設在擺板上呈條形的第一連接孔,第一連接桿穿入第一連接孔內;或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固定在擺臂上的第二連接桿和開設在摩擦塊上呈條形的第二連接孔,第二連接桿穿過第二連接孔。
在上述的離合器中,所述第二彈性件設置在第一連接孔內,第二彈性件的一端與第一連接孔的孔壁相抵靠,另一端與第一連接桿相抵靠;或所述第二彈性件設置在第二連接孔內,第二彈性件的一端與第二連接孔的孔壁相抵靠,另一端與第二連接桿相抵靠;或所述第二彈性件的一端與摩擦塊的端面相抵靠,另一端與內連板相抵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躍巖,未經李躍巖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76930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