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半導體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376872.8 | 申請日: | 2014-08-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304631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16 |
| 發明(設計)人: | 張家偉;陳柏安 | 申請(專利權)人: |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27/092 | 分類號: | H01L27/092;H01L2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湯在彥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竹***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半導體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出一種有關于半導體裝置,且特別有關于可避免閂鎖效應(latch-up)的半導體裝置。
背景技術
閂鎖(latch-up)效應常見于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裝置中,主要形成原因在于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N-typ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NMOS)與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P-typ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PMOS)之間的寄生硅控整流(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元件被觸發。一旦寄生SCR元件被觸發,則會產生非預期的大電流,影響半導體裝置的正常運作,甚至進一步造成芯片承受過大電流而燒毀。
圖1A所示為現有CMOS裝置10的示意圖。CMOS裝置10包括P型基板100、形成于P型基板100中的P型井區102以及N型井區104、形成于P型井區102中的P+型摻雜區110和N+型摻雜區111以及形成于N型井區104中的P+型摻雜區112和N+型摻雜區113。如圖1A所示,CMOS裝置10裝置中存在有一對寄生雙極性接面晶體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即寄生PNP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1和寄生NPN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2。寄生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1和Q2、N型井區104的電阻RNW以及P型井區102的電阻RPW構成圖1B所示的寄生硅控整流元件140。當寄生硅控整流元件140被觸發時,寄生NPN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2導通,且寄生NPN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2導通后所產生的基極電流會流經寄生PNP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1的集電極端,使得Q1的集電極電壓上升至超過導通電壓,因此導通寄生PNP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1,而寄生PNP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1導通后所產生的基極電流又會流至寄生NPN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2,進而產生更大的電流,此種正反饋的現象造成電流不斷增加,最后導致半導體裝置的損傷。
以下以功率電路(power circuit)為例說明CMOS裝置中的寄生硅控整流元件如何被觸發。圖2A所示為現有功率電路的電路圖。功率電路包括功率PMOS晶體管P1、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NMOS晶體管N1、電阻R以及輸出端VOUT。圖2B所示為現有功率電路在短路測試下的電路圖,如圖2B所示,在短路測試(Short Circuit Test,SCT)中,輸出端VOUT連接至接地端,產生負偏壓,而此負偏壓落在寄生NPN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2的發射極端,如圖2C所示,使得寄生NPN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2導通,產生電流INMOS,并使得寄生PNP型雙極性接面晶體管Q1隨之導通,因此產生閂鎖電流,造成功率電路元件損傷。
綜上所述,需要發展可以避免閂鎖的半導體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一P型基板;一N型區,接觸該P型基板;一N+型摻雜區,位于該N型區中;一第一P+型摻雜區,位于該N型區中;一第二P+型摻雜區,位于該N型區中;一P型埋層,位于該N型區下方的該P型基板中并與該N型區接觸;以及一N型摻雜區,位于該P型埋層與該N型區接觸之接觸面下方的該P型基板中。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一P型基板;一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裝置;以及一P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裝置,包括:一第一N型區,接觸該P型基板;一第一N+型摻雜區,位于該第一N型區中;一第一P+型摻雜區,位于該第一N型區中;一第二P+型摻雜區,位于該第一N型區中;一第一柵極結構,位于該第一P+型摻雜區與該第二P+型摻雜區之間的該第一N型區上;一P型埋層,位于該第一N型區下方的該P型基板中并與該第一N型區接觸;以及一N型摻雜區,位于該P型埋層與該第一N型區接觸的接觸面下方的該P型基板中。
附圖說明
圖1A所示為現有CMOS裝置10的示意圖。
圖1B所示為現有CMOS裝置中的寄生SCR元件的電路圖。
圖2A所示為現有功率電路的電路圖。
圖2B所示為現有功率電路在短路測試下的電路圖。
圖2C所示為現有功率電路的寄生SCR元件在短路測試下的電路圖。
圖3所示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圖。
圖4所示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7687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個共用襯底內或其上形成的多個半導體或其他固態組件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絕緣襯底上形成的無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專門適用于整流、振蕩、放大或切換的半導體組件并且至少有一個電位躍變勢壘或者表面勢壘的;包括至少有一個躍變勢壘或者表面勢壘的無源集成電路單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對紅外輻射、光、較短波長的電磁輻射或者微粒子輻射并且專門適用于把這樣的輻射能轉換為電能的,或適用于通過這樣的輻射控制電能的半導體組件的
H01L27-15 .包括專門適用于光發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個電位躍變勢壘或者表面勢壘的半導體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結點的熱電元件的;包括有熱磁組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