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前差速器安裝結構有效
申請號: | 201410367597.3 | 申請日: | 2014-07-29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758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2-03 |
發明(設計)人: | 周忍;曾德欽;劉旭;向莎;張海蓉;蘭志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B60K17/346 | 分類號: | B60K17/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差速器 安裝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車輛傳動領域,具體是指一種用于將差速器固定安裝于車架的前差速器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發動機的動力經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最后傳送到驅動橋再左右分配給半軸驅動車輪。驅動橋是動力傳送途徑的最后一個總成結構,驅動橋的主要部件是減速器和差速器。
差速器是一種能使旋轉運動自一根軸傳遞給兩根軸,并使后者相互間能以不同轉速旋轉的差動機構。
在四輪驅動的車輛上,為了實現將牽動力分配到每個車輪,差速器是必不可少的部件,特別是在分時四驅系統情況下,當采用兩驅模式時,是由后輪驅動,當采用四驅模式時,前差速器將轉矩傳輸到車輛的前輪。
前差速器現一般布置于車架的兩個橫梁之間,為了實現前差速器的固定安裝,現技術是采用螺栓三點固定的方式固定于橫梁上,這樣的固定結構實現了前差速器與車體的穩定,但是,在行駛過程中,路面的振動傳遞到車架的同時也傳遞給前差速器,導致前差速器的共振較大,即降低了前差速器內部齒輪的壽命,也同時影響車輛的舒適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對現有的差速器固定結構提出改進技術方案,在保證前差速器的安裝可靠性的同時,降低地面傳遞到前差速器的振動。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前差速器安裝結構,包括有左前安裝結構總成,右前安裝結構總成及后安裝結構總成;
所述左前安裝結構總成的一端連接前差速器,另一端連接位于前差速器前方相鄰的車架橫梁I;
所述右前安裝結構總成的一端連接所述前差速器,另一端連接位于前差速器前方相鄰的車架橫梁I;
所述后安裝結構總成的一端連接前差速器,另一端連接位于前差速器后方相鄰的車架橫梁II;
所述左前安裝結構總成、所述右前安裝結構總成及后安裝結構總成與所述前差速器連接點的連線為三角形。
所述后安裝結構總成包括有后安裝支架、減震橡膠及中心螺栓;所述后安裝支架為圓筒結構,并且在所述圓筒結構的外壁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安裝部用于同所述前差速器固定連接;所述中心螺栓的一端設置于所述圓筒結構內,并通過所述減震橡膠與所述圓筒結構硫化為一體結構。
兩個所述安裝部分別為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其中第一安裝部自所述圓筒結構的外表面并沿所述圓筒結構的徑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裝部自所述圓筒結構的外表面并沿所述圓筒結構的軸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裝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中心螺栓的方向相反。
所述左前安裝結構總成包括有支架臂及設置于所述支架臂上的第一襯套;所述支架臂自所述車架橫梁I向所述前差速器方向的寬度逐漸加大;所述支架臂與所述前差速器連接的一端設置有安裝孔,通過螺栓與所述前差速器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襯套設置于所述支架臂與所述車架橫梁I連接的一端。
所述第一襯套包括有外套管、內套管、橡膠及墊圈;所述外套管與所述支架臂的一端固定;所述橡膠硫化于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內套管之間。
所述第一襯套的軸心垂直于所述安裝孔的中心。
所述支架臂上設置有減重孔。
所述右前安裝結構總成包括有安裝臂及與所述安裝臂固定的第二襯套;所述安裝臂為工字形結構,所述安裝臂的一端設置有通孔,用于穿過與所述前差速器固定的螺栓,另一端固定有所述第二襯套;所述第二襯套與所述車架橫梁I連接。
所述第二襯套包括有外套管、內套管、橡膠及墊圈;所述外套管與所述安裝臂的一端固定;所述橡膠硫化于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內套管之間。
所述墊圈為向所述內套管方向的中心凸起結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采用三點固定的方式,能夠實現前差速器的固定安裝,并通過在安裝結構總成中,采用襯套結構,能夠有效的降低地面傳遞給車架的振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前差速器安裝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前差速器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后安裝結構總成的安裝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后安裝結構總成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左安裝結構總成的分解圖;
圖6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右安裝結構總成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限制。
參考圖1至圖6所示,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6759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純電動汽車能量回收再生制動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種防扎防爆半實心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