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四取代噻吩類偶氮吡啶酮類分散染料及其制法和用途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053913.X | 申請日: | 2014-0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199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8 |
| 發明(設計)人: | 黃偉;戴緣;王銀歌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9B29/42 | 分類號: | C09B29/42;G01N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黃嘉棟 |
| 地址: | 210093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取代 噻吩 偶氮 吡啶 酮類 分散染料 及其 制法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四取代噻吩類偶氮吡啶酮類分散染料,及其在常見紡織纖維鑒別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纖維鑒別對于纖維加工、紡織、印染等階段的質量驗收和生產管控等工作極為重要,因而許多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產生了很多種鑒別的方法。一般而言,纖維鑒別包括形態特征鑒別和理化性質鑒別。常用的纖維識別方法主要為:1、手感目測法:此法適用于呈散纖維狀態的紡織原料;2、顯微鏡觀察法:是根據纖維的縱面、截面形態特征來識別纖維;3、密度梯度法:是根據各種纖維具有不同密度的特點來鑒別纖維;4、熒光法:利用紫外線熒光燈照射纖維,根據各種纖維發光的性質不同,纖維的熒光顏色也不同的特點來鑒別纖維;5、燃燒法:根據纖維的化學組成不同,燃燒特征也不同,從而粗略地區分出纖維的大類。
系統鑒別纖維的程序,是把幾種鑒別方法科學地組合起來。常采用的是運用燃燒法區別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用顯微鏡觀察法區別各類植物纖維和各類動物纖維。不過,目前來說,任何鑒定程序不可能適合所有的情況,費時費力,需要綜合多種方法逐一排除,往往結果不準確,而且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比如儀器測定法需要用到專門的儀器且需要專門的實驗人員,而手感目測法需要操作者在實驗過程依據平時積累的豐富的相關工作經驗靈活選擇,以最大程度的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實驗室通常采用顯微鏡觀察、燃燒、化學試驗、著色試驗等簡單的方法。對于天然纖維——棉、羊毛、絲、麻取少量樣品用顯微鏡觀察法,即能區分,但對化學纖維該方法辨別能力明顯下降。燃燒試驗雖很簡單但不準確,化學試驗需要多個具有腐蝕性和毒性的分析試劑,結果受操作條件的影響較大,且過程繁瑣。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一般是針對單一類型的纖維鑒別而建立,對于混紡纖維品的鑒別難以適用。著色試驗法是根據各種纖維對不同化學藥品著色性能的差別來迅速鑒別纖維的一種方法。
已知的具有一定應用的著色劑都由多種染料復合而成,組分復雜。特別是陰離子染料與陽離子染料復配,配制、貯存、使用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不同程度的凝聚,不夠穩定。而且其中的分散染料組分在合成纖維和半合成纖維上都有著色能力,混合染料組成的著色劑在不同纖維的顏色差別并不明顯。杜邦4號纖維鑒別著色劑、日本化藥株式會社開發的纖維鑒別劑—化藥鑒別劑Q和Kayastain?A亦由不同種類的染料拼混而成,這些染料分別對特定的纖維上染,使之呈現獨具的顏色。目前,也有幾個效果較好的單一染料著色劑被開發出來,如HI-1號纖維鑒別著色劑是由中國紡織大學和上海市印染工業公司共同研制的。該著色劑是根據各類纖維的分子結構以及它們對同一種染料的吸附速率不相同,通過短時間染色得到不同的著色性,達到鑒別纖維類別的一種指示劑。使用方法簡單,只需在100℃的染浴中沸染1分鐘,染畢,水洗即可,通過一次染色可鑒別出多種纖維。不過,HI-1號纖維鑒別著色劑在滌綸上為玉紅、醋纖為桔紅、尼龍為醬紅、腈綸桃紅、羊毛為紅蓮等都為紅色調,若操作不當或染色不充分時,還是容易混淆。
眾所周知,很多服裝面料的消費者經常受到假冒偽劣產品的困擾,他們需要在居家條件下簡單快速地鑒別常見纖維的類屬和大概含量。目前這一目標還難以實現,因此需要一種性能穩定,在常見纖維如滌綸、尼龍、棉、毛、醋纖、腈綸等纖維上顯色差異明顯的纖維鑒別試劑,而且還需要建立一種操作簡單,易于實現的纖維鑒別方法。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大學,未經南京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53913.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平轉換電路
- 下一篇:抗單粒子瞬態效應的觸發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