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亞微米SAPO-5/SAPO-18復合分子篩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006145.2 | 申請日: | 2014-0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06394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09 |
| 發明(設計)人: | 邢愛華;張新鋒;王理;石玉林;金環年 | 申請(專利權)人: |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B01J29/85 | 分類號: | B01J29/85;C07C1/20;C07C11/04;C07C11/06;C07C1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師事務所 11247 | 代理人: | 彭飛;林柏楠 |
| 地址: | 100011 北京***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微米 sapo 18 復合 分子篩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亞微米SAPO-5/SAPO-18復合分子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甲醇制烯烴反應所使用的催化材料主要為小孔和中孔的酸性沸石。1982年,美國聯碳公司(UCC)科學家Wilson?S?T和Flanigen?E?M首次在水熱體系中以有機胺為模板劑合成了新型鋁磷酸鹽(ALPO-n)分子篩,隨后,各種具有小孔、介孔和大孔的AlPO-n系列微孔分子篩相繼出現。
1984年,Lok等人首先將Si引入AlPO-n系列分子篩中,合成出一類新硅鋁磷酸鹽(SAPO-n)分子篩,這類分子篩包括了13種由四面體構成的三維骨架結構,具有從六元環至十二元環的孔道結構。硅鋁磷酸鹽分子篩(SAPO-n)是由[SiO4]、[AlO4]-和[PO4]+三種四面體單元構成的具有小孔、中孔或大孔的微孔晶體,其中,n代表不同的晶體結構。
通常說,AlPO-n分子篩是由[AlO4]-和[PO4]+四面體交替組成的中性骨架,不含可交換的陽離子。SAPO-n分子篩是由Si取代了AlPO4-n分子篩骨架中的P或P和Al,由[SiO4]、[AlO4]-和[PO4]+三種四面體構成的三維非中性骨架結構,含有可交換的陽離子。兩大系列分子篩的孔徑大約為3-8埃,AlPO-n系列分子篩的孔體積(H2O)約為0.16-0.35cm3/g,SAPO-n系列分子篩的孔體積(H2O)約為0.18-0.48cm3/g。
SAPO-34微孔分子篩具有三維交叉孔道,平均孔徑約為0.38-0.43nm。SAPO-34具有較小的孔徑,其作為甲醇制烯烴反應的催化劑時,反應易生成小分子的乙烯和丙烯。由于SAPO-34分子篩具有適宜的質子酸性和孔道結構、較大的比表面積、較好的吸附性能以及良好的水熱穩定性,其對甲醇制烯烴反應呈現出較好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對低碳烯烴的選擇性通常可達到或接近90%,目前,SAPO-34分子篩是促進甲醇制烯烴反應的最優催化劑。
但是,在甲醇制低碳烯烴反應中,SAPO-34作為微孔分子篩雖表現出對乙烯和丙烯比較優異的產品選擇性,但是在反應過程中容易快速形成積碳而使催化劑迅速失活。
事實上,可用作有機含氧化合物、例如甲醇和/或二甲醚制低碳烯烴催化劑的活性組分的磷酸硅鋁(SAPO)分子篩除了SAPO-34外還有SAPO-11、SAPO-17和/或SAPO-18分子篩等,盡管上述SAPO系列分子篩均是由[SiO4]、[AlO4]-和[PO4]+四面體單元構成,但他們的微觀晶體結構卻存在差異,例如,SAPO-34分子篩的晶體結構為菱沸石(CHA)型;而SAPO-18分子篩的晶體結構為AEI結構,盡管其AEI結構是與CHA結構相類似的微觀孔道結構。
SAPO-18分子篩的AEI結構基本單元是雙六元環,其孔口直徑為0.43納米,因此,其屬于小孔沸石結構。實驗表明:作為有機含氧化合物制低碳烯烴催化劑的活性組分,SAPO-18分子篩具有比SAPO-34分子篩更優越的使用壽命。
AlPO-5分子篩具有孔徑為0.8納米的十二元環的一維直孔道,SAPO-5分子篩和AlPO-5分子篩具有相同的骨架結構。事實上,AlPO-5分子篩和SAPO-5分子篩上只存在一類中強酸中心,同時又發現AlPO-5分子篩上主要是L酸中心,只有極少量的B酸中心;而SAPO-5分子篩卻和沸石一樣,同時存在B酸中心和L酸中心,并且其酸量和酸強度皆大于AlPO-5分子篩。
至今,未見有關SAPO-5分子篩積炭行為研究的大量報道,僅知道SAPO-5分子篩的抗積炭性能可能優于孔徑大小相同的HY沸石。分子篩的積炭行為對分子篩的使用壽命至關重要。通常說,分子篩的催化過程始終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酸性質的變化,二是孔道結構及孔徑大小的差別。SAPO-5是一種中強酸催化劑,對于某些強酸中心易產生副反應的催化反應,它很可能是一類理想的催化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未經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0614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