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SOI晶圓的制造方法以及SOI晶圓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380071248.0 | 申請日: | 2013-12-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56464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9-30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小林德弘;橫川功;阿賀浩司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信越半導體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1L21/02 | 分類號: | H01L21/02;H01L21/265;H01L2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chǎn)權(quán)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謝順星;張晶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soi 制造 方法 以及 晶圓 | ||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進行過離子注入的晶圓在結(jié)合后剝離來制造SOI晶圓的,利用所謂離子注入剝離法的SOI晶圓的制造方法以及用該方法制造出的SOI晶圓。
背景技術(shù)
近年來,作為貼合晶圓的制造方法,通過將進行過離子注入的晶圓與其他晶圓貼合,在離子注入層剝離,來制造貼合晶圓的方法(離子注入剝離法:也被稱作智能剝離法(注冊商標)的技術(shù))備受關(guān)注。
在這樣的通過離子注入剝離法制造SOI晶圓的方法中,在兩片硅晶圓中至少一片上形成氧化膜,同時,從一片硅晶圓(接合晶圓)的上表面注入氫離子、稀有氣體離子等氣體離子,在該晶圓內(nèi)部形成微小氣泡層(封入層)。并且,使進行過離子注入的一側(cè)的表面通過氧化膜與另一片硅晶圓(基底晶圓)貼緊,之后施加熱處理(剝離熱處理),將微小氣泡層作為剝離面將一片晶圓(接合晶圓)剝離成薄膜狀,進一步施加熱處理(結(jié)合熱處理)牢固地結(jié)合,做成SOI晶圓(參照專利文獻1、2)。
該方法可比較容易地得到具有剝離面為鏡面,且膜厚均勻性高的SOI層的SOI晶圓。但是,在利用離子注入剝離法來制作貼合晶圓的情況下,剝離后的貼合晶圓表面存在因離子注入導致的損傷層,并且與通常的產(chǎn)品級別的單晶硅晶圓的鏡面相比表面粗糙度大。因此,在利用離子注入剝離法進行的制造中,需要去除這樣的損傷層以及表面粗糙。
以往,為了去除該損傷層等,在結(jié)合熱處理后的最后工序中,進行被稱作接觸拋光(タッチポリッシュ)的研磨余量極少的鏡面研磨(加工余量:100nm左右)。然而,若對貼合晶圓的薄膜(SOI層)實施包含機械加工因素的研磨,則由于研磨的加工余量在面內(nèi)不均勻,因此產(chǎn)生通過氫離子等的注入、剝離而實現(xiàn)的薄膜的膜厚均勻性會惡化的問題。
作為解決上述問題點的方法,代替所述接觸拋光,開始了實施進行高溫熱處理改善表面粗糙度的平坦化處理。
另一方面,有一種室溫機械剝離法(也被稱作rT-CCP、SiGen法),該方法在向接合晶圓注入氫離子等時,以智能剝離法的1.5倍左右的劑量進行注入,之后對接合晶圓和基底晶圓的貼合面進行等離子處理并貼合,通過在只進行熱處理時不會發(fā)生剝離的熱處理條件下(例如,350℃以下的低溫熱處理)進行熱處理,使離子注入層脆化,之后,在室溫下對貼合面附近的外周邊緣部分例如插入楔狀部件,以此為起點對接合晶圓進行機械剝離從而形成薄膜層(專利文獻3)。該方法可以說以注入大量的氫離子、提高結(jié)合力的等離子處理以及室溫分離為特征。由此,由于能夠改善剝離面的表面粗糙度,因此能夠降低剝離后的平坦化處理的負荷。
與上述方法同樣地,作為降低剝離面的表面粗糙度的其他方法,有將氫離子和氦離子雙方進行離子注入的共同注入法(專利文獻4、5)。該方法將氫離子和氦離子雙方分別向接合晶圓進行離子注入,之后與基底晶圓貼合,進行例如500℃、30分鐘左右的剝離熱處理,并在離子注入層進行剝離,與利用單一離子的離子注入的智能剝離法相比,能夠以少量劑量進行剝離,并且剝離面的表面粗糙度也能得到改善。
如上所述,利用離子注入剝離法的SOI晶圓的制造方法可以分類為3種方法(智能剝離法、SiGen法、共同注入法)。
在上述3種制造方法中,在不利用CMP對剝離后的SOI晶圓的剝離面進行平坦化處理的情況下,制造出的SOI晶圓的品質(zhì)特征如下所示。
智能剝離法在SOI層膜厚范圍以及平臺形狀上處于沒有大問題的水平,但SOI層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比其他方法要大。
在SiGen法中SOI層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抑制到較小,但由于在室溫分離時放入楔子,因此在初期發(fā)生分離的區(qū)域和之后發(fā)生分離的邊界上,膜厚分布有很大變化,且SOI層膜厚范圍變大,此外由于強制分離,平臺形狀產(chǎn)生凹凸狀或缺口。
在氫和氦的共同注入中,與SiGen法同樣可以將SOI層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抑制到較小,并且SOI層膜厚范圍和平臺形狀上也沒有大問題,但是由于注入He的影響,有產(chǎn)生空隙或泡的情況變多的傾向。
作為向設(shè)備制造廠發(fā)貨的成品的SOI晶圓,要求SOI層膜厚范圍小,SOI層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小,平臺部的形狀平滑,并且SOI層沒有空隙或泡等缺陷。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信越半導體株式會社,未經(jīng)信越半導體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80071248.0/2.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H01L 半導體器件;其他類目中不包括的電固體器件
H01L21-00 專門適用于制造或處理半導體或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設(shè)備
H01L21-02 .半導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4 .非專門適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組的單個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導體器件之外的固體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的測試或測量
H01L21-67 .專門適用于在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的裝置;專門適合于在半導體或電固體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過程中處理晶片的裝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內(nèi)或其上形成的多個固態(tài)組件或集成電路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處理;集成電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