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產生具有遲滯的力變化的踏板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80070397.5 | 申請日: | 2013-1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18815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31 |
| 發明(設計)人: | W·奧斯特邁爾;C·菲滕 | 申請(專利權)人: | 黑拉許克聯合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26/02 | 分類號: | B60K26/02;G05G5/03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俞海舟 |
| 地址: | 德國利*** | 國省代碼: | 德國;DE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產生 具有 遲滯 變化 踏板 系統 | ||
1.用于在操縱踏板時產生具有遲滯的力變化的踏板系統(10),該踏板系統包括至少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可轉動地支承的踏板(20),該踏板包括具有滑動面(32)的滑動元件(30),該踏板系統還包括支承裝置(40),該支承裝置具有至少一個摩擦面(42),用于支承滑動元件(30)的滑動面(3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40)繞著支承軸線(44)可轉動地被支承,并且當踏板(20)在第一位置時摩擦面(42)和滑動面(32)在第一接觸部段(50a)中接觸并且當踏板(20)在第二位置時摩擦面和滑動面在第二接觸部段(50b)中接觸,其中,第一接觸部段(50a)和第二接觸部段(50b)相對于支承軸線(44)具有不同的杠桿臂(52a、52b)。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系統(10),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觸部段(50a)和第二接觸部段(50b)由滑動面(32)和/或摩擦面(42)的突起部段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系統(10),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42)和/或滑動面(32)至少部分地沿著曲線延伸。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系統(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段(50a)和第二接觸部段(50b)沿著滑動面(32)在摩擦面(42)上的運動軌跡構成為斜面,從而所述第一接觸部段和第二接觸部段在所述運動軌跡上持續接觸地或不接觸地從踏板(20)的第一位置到達踏板(20)的第二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系統(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段(50a)和第二接觸部段(50b)作為接觸面(54a、54b)構成在滑動面(32)和/或摩擦面(42)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系統(10),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元件(30)構成為單獨的構件并且固定在踏板(20)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系統(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40)具有至少兩個摩擦面(42)并且所述踏板包括具有滑動面(32)的至少兩個滑動元件(30),其中,滑動面(32)與摩擦面(42)的配合部沿著支承軸線(44)的方向在軸向上彼此間隔開。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踏板系統(10),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面(42)和/或滑動面(32)至少部分地沿著具有恒定曲率半徑的曲線延伸。
9.用于在操縱踏板時產生具有遲滯的力變化的踏板系統(10),該踏板系統包括至少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間可轉動地支承的踏板(20),該踏板包括具有滑動面(32)的滑動元件(30),該踏板系統還包括支承裝置(40),該支承裝置具有至少一個摩擦面(42),用于支承滑動元件(30)的滑動面(32),其特征在于,設置有框架(60),支承裝置(40)繞著支承軸線(44)可轉動地支承在該框架中,其中,框架(60)具有框架摩擦面(66),并且滑動元件(30)具有框架滑動面(36),并且當踏板(20)在第一位置時框架摩擦面(66)和框架滑動面(36)在第一接觸部段(50a)中接觸并且當踏板(20)在第二位置時框架摩擦面和框架滑動面在第二接觸部段(50b)中接觸,其中,第一接觸部段(50a)和第二接觸部段(50b)相對于支承軸線(44)具有不同的杠桿臂(52a、52b)。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踏板系統(10),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系統根據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構成。
11.用于在操縱踏板時產生具有遲滯的力變化的方法,該方法在根據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的踏板系統(10)中進行,其特征在于,在踏板(20)從第一位置運動到第二位置時,在踏板(20)和摩擦面(42)之間的摩擦副的法向力變化。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踏板(20)和摩擦面(42)之間的摩擦副的法向力由于杠桿比的變化而變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黑拉許克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黑拉許克聯合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80070397.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作業車輛及作業車輛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混合動力車輛及其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