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防汽車轉向盤輪轂過度下沉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467326.6 | 申請日: | 2013-08-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5866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廖武;邵文彬;張雷;朱聯邦;王文建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1/10 | 分類號: | B62D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 地址: | 23002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轉向 輪轂 過度 下沉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轉向系統領域,具體涉及汽車轉向盤輪轂與轉向軸連接的防過度下沉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轉向系統中轉向盤與轉向軸需要可靠連接才能實現駕駛員對車輛的操縱,這種連接通常是通過轉向盤輪轂錐面配合加螺母固定實現的?,F有配合結構中,轉向盤輪轂錐面與轉向軸錐面實現軸向配合,其上用螺母施加壓緊力,此壓緊力可保證連接錐面上可產生足夠的摩擦力矩,依靠此摩擦力矩將駕駛員施加在轉向盤的操縱力傳遞至轉向軸。為了保證轉向軸與轉向盤輪轂間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就需要螺母的擰緊力矩足夠大以在配合錐面間產生足夠的壓力,該壓力會將轉向盤輪轂壓入轉向軸,即通常所說的轉向盤會下沉,一定程度的下沉量對保證輪轂和轉向軸有效貼合和壓緊是必要的。但生產中經常出現由于螺母扭矩過大造成壓力過大導致轉向盤輪轂下沉量過大甚至轉向盤輪轂被轉向軸錐面壓裂的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防轉向盤輪轂過度下沉的結構,以防止轉向盤輪轂被轉向軸錐面壓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防汽車轉向盤輪轂過度下沉結構,包括:轉向盤輪轂;轉向軸;所述轉向盤輪轂具有第一內錐面,所述轉向軸具有外錐面,所述轉向軸穿過所述轉向盤輪轂中間的通孔并通過螺母鎖緊,使所述外錐面壓緊在所述第一內錐面上,在所述第一內錐面的頂端具有一段臺階孔,所述臺階孔的端面與所述外錐面的端面配合以限定所述轉向軸相對所述轉向盤輪轂的軸向運動。
優選地,所述臺階孔的端面具有第二內錐面。
優選地,所述臺階孔的深度為0.5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如果螺母扭矩過大,則外錐面的端部會頂在臺階孔的端部,從而由于臺階的限位分力作用,轉向盤輪轂不會繼續下沉,外錐面與第一內錐面之間的壓緊力也不會再增大,防止轉向盤輪轂被壓裂。
進一步地,由于臺階孔的端面具有第二內錐面,隨著操作人員旋進螺母,外錐面的端部在穿過第一內錐面經過一段距離后會接觸到第二內錐面,這時第二內錐面一方面阻止了轉向軸的進一步軸向運動,另一方面由于材料變形而對轉向軸與臺階孔之間的空隙進行填充,在整體長度有限的情況下,不會造成由于加工臺階孔而使第一內錐面與外錐面之間壓緊力不夠,保證了轉向盤輪轂與轉向軸之間有充足的摩擦力。
進一步地,0.5mm臺階孔深度意味著為轉向盤提供了0.5mm的下沉余量,既能保證轉向盤輪轂不會被壓裂,又保證不會影響轉向盤輪轂與轉向軸之間的力矩傳遞。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的轉向軸與轉向盤輪轂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轉向盤輪轂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轉向軸與轉向盤輪轂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的I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在圖1所示出的轉向盤輪轂1與轉向軸2的連接結構中,轉向盤輪轂1具有第一內錐面11,轉向軸2具有外錐面21,轉向軸2穿過轉向盤輪轂1中間的通孔并且通過螺母3鎖緊,此時轉向軸2的外錐面21壓緊在轉向盤輪轂1的第一內錐面11上,從而使錐面上產生足夠的摩擦力矩。但是,如果螺母3擰緊時力矩過大的話,轉向盤輪轂1下沉過多,外錐面21會將轉向盤輪轂1撐裂。
結合圖2、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內錐面11的頂端具有一段臺階孔12,在擰緊螺母3的過程中,如果力矩過大,則轉向軸2的外錐面21的端面會頂在臺階孔12的端面121上,從而限定了轉向軸2相對轉向盤輪轂1的軸向運動,從而防止了轉向盤輪轂1的過度下沉。優選臺階孔12的深度d=0.5mm,既能保證轉向盤輪轂1不會被壓裂,又保證不會影響轉向盤輪轂1與轉向軸2之間的力矩傳遞。
作為優選,將臺階孔12的端面加工成具有內錐形狀的第二內錐面121,隨著操作人員旋進螺母3,外錐面21的端部211在穿過第一內錐面11經過一段距離后會接觸到第二內錐面121,這時第二內錐面121一方面阻止了轉向軸2的進一步軸向運動,另一方面由于轉向軸2的擠壓,在第二內錐面121處的材料產生塑性變形,從而對轉向軸2與臺階孔12之間的空隙進行填充,在整體長度有限的情況下,不會造成由于加工臺階孔12而使第一內錐面11與外錐面21之間壓緊力不夠,保證了轉向盤輪轂1與轉向軸2之間有充足的摩擦力。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46732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液壓轉向冷卻模塊裝置
- 下一篇:具有真空鍍膜的車用儀表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