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側圍流轉器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377466.4 | 申請日: | 2013-06-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380875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08 |
| 發明(設計)人: | 石萬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5H3/04 | 分類號: | B25H3/04;B25H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 地址: | 23002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流轉 器具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流轉器具,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側圍流轉器具。
背景技術
側圍是各種車型都具有的一個總成,相比于轎車車型,輕型客車的側圍具有重量大、體積大的特點,在搬運的過程中比較困難,而且易對側圍的外板及結構造成損傷,對白車身評審有較大影響。因此,一個合適的側圍流轉器具,既要滿足對側圍總成的定位及搬運,又不能對側圍造成損傷,還要保證此器具有一定的存貯能力以滿足節拍,此外,側圍流轉工位器具還必須滿足移動方便,本身有鎖死固定機構,以保證在停止時不易發生移動。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汽車側圍流轉器具。
為實現上述目的,所述汽車側圍流轉器具,其特點是,所述流轉器具包括,
可移動的框架;
用于固定所述至少兩個汽車側圍的上端部的上支撐結構;以及,
用于固定至少兩個汽車側圍的下端部的下支撐結構。
優選的是,所述框架包括,
垂直于水平面的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包括沿順時間方向順次首尾連接的第一桿、第二桿、第三桿和第四桿,所述第一桿和第三桿垂直設置;以及,
第五桿和第六桿,所述第五桿和第六桿分別固裝在所述第一桿和第四桿的交接處、以及所述第三桿和第四桿的交接處;所述第五桿和第六桿均垂直于所述框架設置,并且所述第五桿的自由端和第六桿的自由端的朝向相同;以及,
四個滾輪,其中兩個滾輪固裝在所述第五桿的下端面,其余兩個滾輪固裝在所述第六桿的下端面。
優選的是,所述上支撐結構包括,
第七桿,所述第七桿的一端垂直固裝在所述第一桿上,另一端的朝向與所述第五桿和第六桿的自由端的朝向相同;以及,
固裝在所述第七桿上的至少兩個第一定位卡塊,所述第一定位卡塊與所述汽車側圍的上部開設的第一定位卡槽相匹配,所述第一定位卡塊在所述第七桿上設置的位置需滿足:當所述汽車側圍放置在流轉器具上時,彼此相對應的第一定位卡塊與所述汽車側圍上的第一定位卡槽卡合連接。
優選的是,所述上支撐結構還包括連接結構,所述連接結構為第一水平桿、垂直桿和第二水平桿順次首尾連接而成;其中,所述第一水平桿和第二水平桿的自由端面分別固裝在所述第一桿上;所述第七桿垂直固裝在所述第一水平桿與垂直桿的交接處。
優選的是,所述上支撐結構還包括第一加強桿,所述第一加強桿的第一端固裝在所述第二水平桿與垂直桿的交接處,第一加強桿的第二端固裝在所述第七桿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加強桿的第二端鄰近所述第七桿的自由端設置。
優選的是,所述下支撐結構包括第五桿、以及固裝在所述第五桿上的至少兩個第二定位卡塊,所述第二定位卡塊與所述汽車側圍的下部開設的第二定位卡槽相匹配,所述第二定位卡塊在所述第五桿上設置的位置需滿足:當所述汽車側圍放置在流轉器具上時,彼此相匹配的第二定位卡塊與所述汽車側圍上的第二定位卡槽卡合連接。
優選的是,所述下支撐結構還包括第八桿、以及固裝在所述第八桿上的至少兩個第三定位卡塊;其中,
所述第八桿的一端垂直固裝在所述第一桿上,另一端的朝向與所述第五桿和第六桿的自由端的朝向相同,所述第八桿位于所述第七桿和第五桿之間;并且,
所述第三定位卡塊與所述汽車側圍的下部開設的第二定位卡槽相匹配,所述第三定位卡塊在所述第八桿上設置的位置需滿足:當汽車側圍放置在流轉器具上時,彼此相對應的第三定位卡塊與所述汽車側圍上的第二定位卡槽卡合連接。
優選的是,所述下支撐結構還包括第二加強桿,所述第二加強桿的第一端固裝在所述第八桿的下端面,第二加強桿的第二端固裝在所述第五桿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加強桿的第一端鄰近所述第八桿的自由端設置,第二端鄰近所述第五桿的自由端設置。
優選的是,所述框架還包括固裝在所述第一桿和第四桿之間的第三加強桿,以及固裝在所述第三桿和第四桿之間的第四加強桿,所述第三加強桿與所述第一桿的下部和第四桿的左部構成一直角三角形;所述第四加強桿與所述第三桿的下部和第四桿的右部構成一直角三角形。
優選的是,所述框架還包括固裝在所述第四桿和第五桿之間的第五加強桿,以及固裝在所述第四桿和第六桿之間的第六加強桿,所述第五加強桿與所述第四桿的左部和第五桿的后部構成一直角三角形;所述第六加強桿與所述第四桿的右部和第六桿的后部構成一直角三角形。
優選的是,所述框架還包括固裝在第一桿和第四桿之間的與所述第一桿和第二桿平行的多個第七加強桿。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7746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抗靜電羊絨衫的生產方法
- 下一篇:易清潔襯衫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