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跨騎式車輛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20340064.7 | 申請日: | 2013-06-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439188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2-19 |
| 發(fā)明(設計)人: | 永久保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J23/00 | 分類號: | B62J23/00;B62K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夏正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韓登營;栗濤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跨騎 車輛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前叉的跨騎式車輛。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人們公知有如下一種跨騎式車輛,即,在前叉的后方配置有制動鉗(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發(fā)明實用新型專利公開公報第2007-230376號
在上述跨騎式車輛中,在前叉的后方配置有制動鉗,另外,在前叉的前側配置有保護裝置,在該保護裝置的作用下,從前方飛過來的石子很難直接碰到前叉和制動鉗上。
但是,對于因控制零件個數而未配置保護裝置的車輛而言,由于制動鉗很容易受到石子等碰撞,所以人們希望對其進行改善。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種具有前叉的跨騎式車輛:在不增加零件個數的情況下,減輕配置在前叉后方的制動鉗受到石子等碰撞而帶來的影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1所述的跨騎式車輛(1),具有:前叉(3L,3R),其用于支承能夠轉動的前輪(2);制動鉗(11),其配置在所述前叉(3L,3R)的后方,所述前叉(3L,3R)具有寬幅部(43,143,243,343),其位于所述制動鉗(11)的前方部位,與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前后方向上的寬度相比,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車寬方向上的寬度較寬,在從車輛前方看時,上述制動鉗(11)與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重疊配置。
另外,所述跨騎式車輛包括駕駛者橫跨車身進行騎行的所有車輛,即,不僅包括兩輪摩托車(包括帶有動力源的自行車和小型摩托車),還包括三輪車或者四輪車。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2所述的跨騎式車輛,相對于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在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1),所述制動鉗(11)配置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3所述的跨騎式車輛,所述前叉(3L,3R)為正立式伸縮套筒前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至少形成于前叉的底部支架(32)上的位于所述制動鉗(11)的前方的部位。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4所述的跨騎式車輛,所述底部支架(32)上的內管(31)的插孔(41)在其截面上為圓形。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5所述的跨騎式車輛,相對于滑動軸線(C1),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偏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6所述的跨騎式車輛,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的車寬方向外側厚度較厚。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7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具有左右一對的所述前叉(3L,3R),所述制動鉗(11)只支承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其中一個上,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另一個上形成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該寬幅部(43,143,243,343)的形成位置與所述制動鉗的支承位置左右對稱。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8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具有:前叉(3L,3R),其用于支承能夠轉動的前輪(2);制動鉗(11),其配置在所述前叉(3L,3R)的后方,與所述前叉(3L,3R)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前后方向上的寬度相比,所述前叉(3L,3R)在車寬方向上的寬度較長,相對于所述所述前叉(3L,3R)在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1),所述制動鉗(11)配置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
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1、2、8所述的跨騎式車輛,不用另設制動鉗用的保護裝置等,在不增加零件個數的情況下,能夠減輕車輛前方飛來的石子等碰撞制動鉗而造成的影響。
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3、4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在正立式前叉上,底部支架的外部形狀設計自由度較高,在底部支架上形成寬幅部,與在內管上形成寬幅部的情況相比,前者能夠容易地制造出前叉。
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5、6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在不影響前叉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空間的情況下,能夠減輕石子等碰撞制動鉗而造成的影響。
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7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即使對于單盤式制動器的兩輪摩托車,也能很好地保持左右前叉的剛性平衡。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兩輪摩托車的車身前部的左側視圖。
圖2是表示圖1中Ⅱ-Ⅱ線的剖面圖。
圖3是表示制動塊產生磨損的狀態(tài)的相當于圖2的剖面圖。
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第一變形例的相當于圖2的局部部分的剖面圖。
圖5是表示表示本實施方式第二變形例的相當于圖4的剖面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34006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尾部開叉皮劃艇
- 下一篇:一種壓路機蟹行位置指示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