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重型柴油機缸蓋總成部裝生產線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245830.1 | 申請日: | 2013-05-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254148U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30 |
| 發明(設計)人: | 朱煒;李建剛;許戈;張斌;李紅劍;張立;宋蔚;張俊雄;李承煥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21/00 | 分類號: | B23P21/00 |
| 代理公司: | 無錫市大為專利商標事務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紅梅 |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長春***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重型 柴油機 缸蓋 總成 生產線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零部件生產線,尤其是一種重型柴油機缸蓋總成部裝生產線,屬于發動機裝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柴油機缸蓋總成部裝生產線一般采用直線型或回型布局,占地面積較大,造成一定區域的浪費。在傳統的裝配生產過程中,更多地采用以人工為主,設備為輔的裝配及檢測方式;隨著現代工業生產的高速發展,傳統的人工檢測方法,已不能適應自動化和高質量的生產要求。目前,國內尚無相關整線節拍能滿足130S的重型柴油機缸蓋總成部裝生產線;并且按傳統生產線布局,生產線至少需要10名以上的操作工。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重型柴油機缸蓋總成部裝生產線,該生產線有效地提升了整線自動化程度及裝配質量,充分利用場地空間設置,使整體布局更加節約。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重型柴油機缸蓋總成部裝生產線,包括首尾相接的第一線體、第二線體、第三線體、第四線體、第五線體和第六線體,在所述第一線體上依次安裝上線氣動平衡吊、缸蓋氣門閥桿安裝及檢測設備和第一氣缸蓋翻轉機;在所述第二線體上依次安裝氣門下沉量檢測機和氣門彈簧檢測設備;在所述第三線體上依次安裝氣門彈簧座安裝機、氣門鎖夾自動裝配機、第一轉臺和氣門鎖夾返修安裝機;在所述第四線體上依次安裝氣門鎖夾安裝質量檢測設備、氣門拍打機和氣門泄漏量檢測設備;在所述第五線體上依次安裝噴油器及橫桿壓入機、第三轉臺、噴油器螺栓及橫桿擰緊機、噴油器伸出量檢測機、缸蓋臨時下線電動葫蘆和缸蓋下線桁架機械手;特征是:所述第一線體、第二線體、第三線體、第四線體、第五線體和第六線體包圍形成折彎狀的工作區域,在第三線體和第五線體之間連接返修線體。
所述返修線體的一端連接第一轉臺,另一端連接第三轉臺。
在所述返修線體上安裝第二返修進出便梯和第二氣缸蓋翻轉機。
在所述噴油器螺栓及橫桿擰緊機和噴油器伸出量檢測機之間安裝第一返修進出便梯。
所述第一線體、第二線體、第三線體、第四線體、第五線體、第六線體和返修線體采用摩擦式機動輥道。
所述第一線體、第二線體、第三線體、第四線體、第五線體和第六線體依次通過轉臺首尾相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減少了操作人員,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線效率,滿足批量生產的要求,保證整線生產節拍在130S之內;(2)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節省勞動力,整條生產線布置6人即可,實現一人負責多機,不僅提升整線自動化程度及裝配質量;而且還節約了勞動成本;(3)本實用新型充分利用場地,布置并聯返修線體,確保不合格件可以進行在線返修,有效提高了生產線效率;使整體布局更加節約;(4)本實用新型滿足了批量生產的要求,確保整線生產節拍在130S之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所述重型柴油機缸蓋總成部裝生產線包括上線氣動平衡吊1、缸蓋氣門閥桿安裝及檢測設備2、第一氣缸蓋翻轉機3、氣門下沉量檢測機4、氣門彈簧檢測設備5、氣門彈簧座安裝機6、氣門鎖夾自動裝配機7、第一轉臺8、氣門鎖夾返修安裝機9、氣門鎖夾安裝質量檢測設備10、氣門拍打機11、氣門泄漏量檢測設備12、第二轉臺13、噴油器及橫桿壓入機14、第三轉臺15、噴油器螺栓及橫桿擰緊機16、第一返修進出便梯17、噴油器伸出量檢測機18、缸蓋臨時下線電動葫蘆19、缸蓋下線桁架機械手20、第一線體21-1、第二線體21-2、第三線體21-3、第四線體21-4、第五線體21-5、第六線體21-6、第二返修進出便梯22、第二氣缸蓋翻轉機23、返修線體24等。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通過轉臺首尾相接的第一線體21-1、第二線體21-2、第三線體21-3、第四線體21-4、第五線體21-5和第六線體21-6,第一線體21-1、第二線體21-2、第三線體21-3、第四線體21-4、第五線體21-5和第六線體21-6包圍形成折彎狀的工作區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24583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