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增壓不中冷的發動機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010733.4 | 申請日: | 2013-01-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3027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14 |
| 發明(設計)人: | 馬志豪;康寧;李磊;鈔瑩;任源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F02D43/00 | 分類號: | F02D43/00;F02D21/08;F02M25/07 |
| 代理公司: | 洛陽公信知識產權事務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羅民健 |
| 地址: | 471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增壓 不中 發動機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內燃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增壓但不中冷基于稀薄燃燒技術的發動機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發動機為了提高其動力經濟性、降低有害物排放,均采用增壓和中間冷卻技術,即將經過壓氣機后產生的高溫高壓空氣再經過一個熱交換器(中間冷卻器),將高溫高壓空氣冷卻到50℃以內壓力仍保持不變,目的還是進一步提高進入氣缸內的空氣密度、降低氣缸內溫度。但是,高溫高壓空氣與中間冷卻器交換的熱量由冷卻水帶走,從而造成了能量的損失。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在增壓但不中冷的前提下,發動機在中小負荷利用較稀混合氣的均質充量預混壓燃方式,而在大負荷時利用燃料噴射時刻、次數及質量可控的協同控制燃燒技術,在提高發動機能量利用率的同時,滿足瞬間高功率、高轉矩的需要,同時降低有害物排放。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不足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增壓不中冷的發動機系統,包括發動機、增壓器、廢氣再循環系統和ECU,發動機的排氣管通過廢氣再循環系統與發動機進氣管連接,增壓器與發動機的進氣管連接;
????ECU控制增壓器增壓和控制發動機噴油,ECU通過廢氣再循環系統的EGR閥控制進入發動機內的進氣量。
所述的廢氣再循環系統包括EGR閥和排氣溫度傳感器,EGR閥設置在發動機的排氣管上,排氣溫度傳感器設置在排氣管內,EGR閥和排氣溫度傳感器分別與ECU相關聯,排氣溫度傳感器監測排氣溫度,廢氣依次經過排氣溫度傳感器和EGR閥進入發動機的進氣管,使廢氣與新鮮空氣在進氣管中混合。
所述的發動機系統還包括發動機轉速傳感器和上止點信號傳感器,發動機轉速傳感器和上止點信號傳感器分別監測發動機轉速和活塞上止點位置,并與ECU相關聯,所測數據信號反饋到ECU,ECU了解發動機實際運行條件。
所述的增壓器出口安裝有進氣溫度傳感器和進氣壓力傳感器,進氣溫度傳感器和進氣壓力傳感器監測增壓后氣體溫度和壓力,并與ECU相關聯,將所測數據信號反饋到ECU。
所述的氣缸壓力傳感器至少為一個。
所述的增壓器為機械增壓、渦輪增壓或機械增壓和渦輪增壓相結合的方式中的一種。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增壓不中冷的內燃機稀薄燃燒技術通過進氣增壓不中冷,使得進入氣缸內的空氣溫度提高,促進壓縮過程中噴入的燃料與空氣充分混合;同時不中冷簡化了傳統內燃機系統,充分利用了進氣和排氣能量。在發動機的中小負荷時,實現均質預混稀薄燃燒,在大負荷時,同樣實現比傳統發動機混合氣更稀的燃燒,從而實現降低有害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進氣管,2、排氣管,3、燃油溫度控制儀器,301、燃油溫度傳感器,4、ECU,401、ECU指令輸出線,5、增壓器,501、進氣溫度傳感器,502、進氣壓力傳感器,6、空氣流量計,601、空氣流量傳感器,7、排氣溫度傳感器,8、EGR閥,9、后處理裝置,10、氣缸壓力傳感器,11、發動機轉速傳感器,12、上止點信號傳感器,13、傳感器信號輸入線,14、發動機,15、廢氣再循環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科技大學,未經河南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01073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