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輔助加油孔門的門軸與鉸鏈嚙合的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310728447.6 | 申請日: | 2013-1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741463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7-01 |
| 發明(設計)人: | 張振賢;韓鳴;姚鞠平;陸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安萊德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D39/00 | 分類號: | B21D39/00;B21D53/4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王小榮 |
| 地址: | 201805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輔助 加油 孔門 鉸鏈 嚙合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零件加工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輔助加油孔門的門軸與鉸鏈嚙合的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對車身整體的適用性不斷提高,特別是日系車工藝設計理念,與歐系車工藝設計理念完全不同,雖然普遍認為日系車車身遵循簡約,車身輕耗油低等特點,但是實質上日系車注重制作工藝,使用相對輕的零件經過焊接制造后達到最高的強度,這是日系車制作中主要面臨的課題。
對于目前對上海大眾公司汽車制造工藝流程,加油孔小門鉸鏈廣泛是運用彈簧片技術制作生產,制作中加油孔小門工藝簡單,使用沖壓技術直接固定彈簧鉸鏈,使之加油孔小門相對側框上的尺寸控制方便。而日系車加油孔小門設計主要運用軸鉸鏈技術和點焊技術,制作工藝上對于加油孔小門零件軸與鉸鏈經常遇到零件沖壓不到位或不能沖壓加工的情況,致使最終要用手工和附帶其他輔助壓緊工具來使軸與鉸鏈嚙合到位,才能使產品達到尺寸精度以及沖壓加工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輔助加油孔門的門軸與鉸鏈嚙合的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輔助加油孔門的門軸與鉸鏈嚙合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有貫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基座,所述的第一容腔與第二容腔之間形成容腔夾角,基座的上端面設有與第二容腔連通的凹槽,所述的第一容腔內設有絲桿、銅活靈和支架,所述的第二容腔內設有推進塊、滑塊及壓緊塊,所述的絲桿一端穿出基座側壁,另一端與銅活靈連接,所述的銅活靈與推進塊連接后設置在支架上,所述的推進塊的上端面上依次固定滑塊和壓緊塊,所述的壓緊塊上設有用于放置待嚙合的門軸和鉸鏈的弧形槽;
以凹槽側壁為支撐壁,將鉸鏈置于凹槽內,并將鉸鏈的待嚙合端和門軸放入弧形槽內,作用絲桿使得銅活靈在第一容腔內水平移動,銅活靈向前移動使得推進塊在第二容腔內移動,進而通過滑塊作用壓緊塊向壓緊塊上端面的垂直方向移動,使得鉸鏈的待嚙合端貼在弧形槽壁上繞著門軸彎折,實現門軸與鉸鏈的嚙合。
所述的支架上設有配合固定推進塊的斜面,該斜面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與所述的容腔夾角的角度一致。
所述的容腔夾角的角度為45度。
所述的壓緊塊包括第一壓緊塊和第二壓緊塊,所述的第一壓緊塊的弧形槽的半徑大于第二壓緊塊的弧形槽的半徑;
先將第一壓緊塊安裝在滑動塊上對鉸鏈與門軸實現初次嚙合,再用第二壓緊塊替換第一壓緊塊對初次嚙合后的鉸鏈與門軸實現壓緊嚙合。
所述的第一壓緊塊的弧形槽的半徑為12mm,所述的第二壓緊塊的弧形槽的半徑為3.2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精度高:在沖壓加工無法達到技術要求的情況下,通過本發明裝置可使門軸與鉸鏈的嚙合達到技術要求;
2、安全可靠:待嚙合的鉸鏈零件擺放在裝置中狀態穩定,在制作過程中也不會損壞直徑僅3mm的門軸;
3、操作便捷:該發明在制作過程中,只需操作絲桿即可完成嚙合過程,操作簡單方便,不必花費過多人力;
4、更換方便:裝置由多個部件構成,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對于使用時間過長導致的零件損壞,只需要經過簡單拆卸更換部件即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3為使用本發明實現門軸與鉸鏈嚙合后的效果圖,其中,(a)為主視圖,(b)為左視圖,(c)為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2所示,一種輔助加油孔門的門軸與鉸鏈嚙合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有貫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基座7,所述的第一容腔與第二容腔之間形成容腔夾角,基座7的上端面設有與第二容腔連通的凹槽,所述的第一容腔內設有絲桿1、銅活靈3和支架3,所述的第二容腔內設有推進塊4、滑塊5及壓緊塊6,所述的絲桿1一端穿出基座7側壁,另一端與銅活靈2連接,所述的銅活靈2設置在支架3上,所述的支架3上設有配合固定推進塊4的斜面,該斜面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與所述的容腔夾角的角度一致,均為45度,所述的推進塊4設置在支架上,并與銅活靈2連接,推進塊4的上端面上依次固定有滑塊5和壓緊塊6,所述的壓緊塊6上設有放置待嚙合的門軸B和鉸鏈A的弧形槽8,所述的壓緊塊6包括第一壓緊塊和第二壓緊塊,所述的第一壓緊塊的弧形槽8的半徑為12mm,所述的第二壓緊塊的弧形槽8的半徑為3.2mm。
工作時,先以凹槽側壁為支撐壁,將鉸鏈A置于凹槽內,并將鉸鏈A的待嚙合端和門軸B放入弧形槽8內,作用絲桿1使得銅活靈2在第一容腔內水平移動,銅活靈2向前移動使得推進塊4在第二容腔內移動,進而通過滑塊5作用壓緊塊6向壓緊塊6上端面的垂直方向移動,使得鉸鏈A的待嚙合端貼在弧形槽壁上繞著門軸B彎折,實現門軸B與鉸鏈A的嚙合。實際操作時,先將第一壓緊塊安裝在滑塊5上對鉸鏈A與門軸B實現初次嚙合,如圖2(a)所示,再用第二壓緊塊替換第一壓緊塊對初次嚙合后的鉸鏈A與門軸B實現壓緊嚙合,如圖2(b)所示,嚙合后的效果如圖3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安萊德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安萊德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2844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