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運維管理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703068.1 | 申請日: | 2013-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734866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21 |
| 發明(設計)人: | 梁冰;陳宇山;魏煒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24 | 分類號: | H04L12/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達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管理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運維管理方法及裝置,涉及通信領域,提高了故障處理過程中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效率。具體方案為:第一電子設備根據第一用戶的觸發操作獲取協同任務信息,并將包含有第一用戶進行觸發操作時的數據內容、以及第一用戶進行觸發操作時的瞬時狀態數據的協同任務信息和第二電子設備的地址信息發送至服務器,以便服務器為協同任務信息分配標識信息,并根據第二電子設備的地址信息將標識信息發送至第二電子設備,進而第二電子設備根據標識信息獲取協同任務信息,以便第二用戶根據協同任務信息對異常進行分析處理。本發明用于運維管理的過程中。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運維管理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保障電信網絡與業務正常、安全、有效運行,并保證為用戶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務,通常需要對電信網絡的運行狀況進行監控,及時發現和解決電信網絡的故障。對電信網絡的運維管理主要是網絡監控工程師、維護工程師、高級維護工程師、運維主管等不同角色之間通過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來協同完成的,例如,網絡監控工程師通過網絡管理系統發現網絡故障后,將告警信息傳遞到網絡維護工程師,網絡維護工程師根據接收到的告警信息對網絡故障進行指標分析,然后將分析結果傳遞至網絡維護主管,網絡維護主管根據接收到的分析結果并結合周期報表發現問題后,將問題信息傳遞到維護工程師等等,直到解決電信網絡的故障。
在現有技術中,不同角色之間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主要是通過工單和即時通信兩種方式實現的。對于采用工單的傳遞方式,其主要是通過工單系統來進行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的,在這種傳遞方式中,工單內容填寫繁瑣性高,流轉周期較長,進而導致在故障的處理過程中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效率不高。對于采用即時通信的傳遞方式,其主要是通過郵箱、IM等即時通信軟件、電話、語音、視頻等方式或多種方式的結合來進行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的,例如,在通過郵件傳遞協同任務信息的方式中,編寫郵件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且表意依賴工作人員的表達水平,表意不清楚時下游工作人員需要反復確認或者轉換其他方式,在通過即時通信軟件傳遞協同任務信息的方式中,往復的聊天交流方式會使得溝通效率較低,也就是說采用即時通信的傳遞方式同樣存在故障處理過程中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效率不高的問題。
由于故障處理過程中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效率不高,便會導致對網絡的運維管理無法滿足客戶對故障的響應及處理時間的要求。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客戶對故障的響應及處理時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提高故障處理過程中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效率已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運維管理方法及裝置,提高了故障處理過程中協同任務信息的傳遞效率。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運維管理方法,包括:
第一電子設備根據第一用戶的觸發操作獲取協同任務信息;所述觸發操作為所述第一用戶在觀測到所述第一電子設備當前呈現的數據內容出現異常時進行的,其中,所述協同任務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用戶進行觸發操作時的所述數據內容、以及所述第一用戶進行觸發操作時的瞬時狀態數據;
將所述協同任務信息和第二電子設備的地址信息發送至服務器,以便所述服務器為所述協同任務信息分配標識信息,并根據所述第二電子設備的地址信息將所述標識信息發送至所述第二電子設備,進而所述第二電子設備根據所述標識信息獲取所述協同任務信息,以便第二用戶根據所述協同任務信息對所述異常進行分析處理。
結合第一方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協同任務信息中還包含標注信息;
在所述將所述協同任務信息和第二電子設備的地址信息發送至服務器之前,還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用戶針對所述第一用戶進行觸發操作時的所述數據內容進行的標注操作;
根據所述標注操作生成所述標注信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70306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