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空調裝置和對此的運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91341.3 | 申請日: | 2013-12-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68268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16 |
| 發明(設計)人: | S.施密特;C.舍爾;P.黑爾曼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眾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5B5/02 | 分類號: | F25B5/02;F25B41/04;F25B41/06;F25B49/02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陳浩然,楊國治 |
| 地址: | 德國沃***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空調 裝置 對此 運行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的空調裝置,其包括用于制冷劑的管路系統和借助于管路系統相連接的多個空調元件、即至少:
-壓縮機,
-在流動技術上后置于壓縮機的主冷凝器,
-在管路系統的第一空調支路(Klimatisierungszweig)中帶有在流動技術上前置的第一膨脹機構的第一蒸發器,
-在管路系統的第二空調支路中帶有在流動技術上前置的第二膨脹機構的第二蒸發器和
-閥組件,第二空調支路借助于其能夠選擇性地閉鎖或打開,
其中,第一空調支路和第二空調支路能夠彼此并聯地且分別與管路系統的包含壓縮機和主冷凝器的主支路串聯地聯接。
本發明此外涉及一種用于運行這樣的空調裝置的方法。
背景技術
這樣的空調裝置和對此的運行方法由文件DE 102 56 665 A1已知。
用于機動車的典型的空調裝置作為基本元件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膨脹機構、尤其被動式節流部或者主動式膨脹閥和蒸發器。在壓縮機中壓縮且在此加熱氣態的制冷劑。在流動技術上后置的冷凝器中使壓縮的制冷劑液化,其中,發出通過壓縮所產生的熱量以及冷凝熱。對此,冷凝器設計為載熱體,其典型地被來自車輛的外部區域的空氣流過。該空氣吸收待發出的熱量且其作為加熱的廢氣又導出到車輛的外部區域中。在流動技術上后置于冷凝器有膨脹機構,在其中液化的制冷劑被卸壓且接著流動到在流動技術上后置的蒸發器處,在蒸發器中制冷劑在發出蒸發潛熱(Verdunstungskaelte)的情況下蒸發。蒸發器對此構造為載熱體,其被待冷卻的空氣流流過。該空氣流可來自車輛內部(循環空氣運行(Umluftbetrieb))或者來自車輛的外部區域(新鮮空氣運行)并且典型地在通過蒸發器之后被引導到車輛內部中。通過在蒸發器中的熱交換作用實現空氣流的冷卻和除濕;尤其在冬季運行中當不希望車輛內腔的冷卻時,可將冷卻的和除濕的空氣流導引通過可加熱的加熱載熱體(Heizungswaermeuebertrager)來反加熱(Gegenheizung)。
為了提升舒適性,已知在機動車中設置多個這樣的空調設備,以能夠使不同的內腔區域不同地進行空氣調節。在此尤其已知將壓縮機和主冷凝器布置在管路系統的共同的主支路中,而用于不同車輛區域的空氣調節的不同的空調支路分別僅包含蒸發器和所關聯的膨脹機構。各個空調支路因此彼此并聯而每個空調支路與主支路串聯,以相應形成完整的空調設備。通過開關機構、尤其開關閥(Schaltventil)(其在結構上也可與膨脹機構相同),可根據駕駛者愿望或根據自動化的預設來控制各個空調支路的流通。
在形成該類型的文件DE 102 56 665 A1中第二空調支路具有特點,即其蒸發器不設置用于與指向到車輛內部中的空氣流直接熱交換作用,而是裝載潛熱儲存器(Latentspeicher),它的制冷然后可時間延遲地經由另外的載熱體在車輛的停止運行中在壓縮機不運行的情況下來發出。
尤其與現代的少廢熱的發動機相聯系,已知的空調裝置具有兩個顯著缺點,其尤其在寒冷的外部溫度下顯示出。由此在傳統的設備中在寒冷的外部溫度下不能給內腔除濕,因為利用(非常冷的)外部空氣冷卻的冷凝器將在比負責車輛內部空氣的冷卻和除濕的蒸發器更低的溫度水平上工作,蒸發器然而不能在還更冷的溫度下來開動,因為這將導致濕氣的凍結且因此導致通過蒸發器的空氣通過量的阻塞(Blockade)。此外不利的是,傳統的設備在外部溫度非常低時僅允許車輛內腔的非常緩慢的加熱,因為利用發動機冷卻水加熱的加熱載熱體由于現代發動機的較少的廢熱僅非常緩慢地發揮作用。這兩個缺點共同體現顯著的舒適性損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將這種類型的空調裝置改進成使得尤其在外部溫度較冷時達到較高的舒適性。
與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相聯系由此來實現該目的,即管路系統具有可接通的旁通路徑(Umgehungspfad),借助于其在其打開狀態中壓縮機的出口在繞過主冷凝器的情況下可直接與第二蒸發器的入口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未經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9134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