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客車頂部可折疊行李架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657415.1 | 申請日: | 2013-12-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253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12 |
| 發明(設計)人: | 孫波;徐志漢;孟岳;朱洪雷;趙理想;王澤平;甘大利;劉超;方維圓;李峰;熊成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R9/045 | 分類號: | B60R9/045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專利事務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凱 |
| 地址: | 230051***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客車 頂部 可折疊 行李架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客車,具體涉及一種客車頂部可折疊行李架。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客車頂部有的設置了行李架,有的沒有設置行李架,設置行李架的客車其行李架一般是與車頂焊接起來的,不能折疊,再通過一些橋洞時會出現整車超高的情況;沒有設置行李架的客車,行李只能放置在行李艙內,在行李艙空間不夠的情況下,行李的運輸也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客車頂部可折疊行李架,該行李架可折疊,既滿足了放置行李的需求,又不影響整車高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包括設置在客車頂部的行李架以及設置在客車車身側圍的行李架爬梯,所述的行李架可折疊,且行李架折疊后的高度低于客車頂部空調外機的高度。
所述的客車頂部還設有站立平臺,所述的站立平臺焊接在行李架的外圍,所述的行李架爬梯的一端與站立平臺相連,且所述的行李架爬梯與站立平臺可拆卸連接,所述的行李架爬梯拆卸后可折疊置于客車行李艙內。
所述的行李架包括與客車頂部固定連接的底板,所述的底板四周向上設有圍欄,所述的圍欄可向內90°折疊于底板上。?
所述的圍欄包括呈前、后、左、右方向布置的前圍欄、后圍欄、左圍欄與右圍欄,所述的左、右圍欄分別與前、后圍欄通過連接裝置連成整體,所述的連接裝置包括分別設置在前圍欄與后圍欄兩端的可轉動的銷軸,以及分別設置在左圍欄與右圍欄兩端的與銷軸相配合的孔。
所述的左圍欄及右圍欄的兩端分別設有連接板,所述的孔為設置在連接板上的U形缺口。
所述的行李架爬梯的一端設有與站立平臺相卡合的卡扣,且行李架爬梯由第一、第二爬梯組成,所述的第一、第二爬梯之間鉸接相連。
所述的行李架爬梯包括沿客車車身高度方向設置的第一、第二長桿,第一、第二長桿之間設有多根連接兩者的踏桿。
所述的客車行李艙內設有放置行李架爬梯的爬梯拖掛總成及鎖死機構。?
所述的爬梯拖掛總成包括固定在客車行李艙內的第一、第二固定座,所述的第一、第二固定座的高度相同,且第一、第二固定座的上分別設有用來放置第一長桿的凹槽。
所述的鎖死機構包括固定在客車行李艙內的U形底座,所述的U形底座與第一、第二固定座之間的間距與第一、第二長桿之間的間距相吻合,所述的U形底座位于第一、第二固定座的下方,且處于第一、第二固定座的中間位置,所述的第二長桿卡入U形底座內,并通過U形底座開口處設置的鎖銷鎖合固定。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的行李架可折疊的設置在客車車頂上,在需要使用時,將行李架的圍欄連接成整體,用來放置行李,在不需要使用時,可將行李架的圍欄折疊起來,同時,行李架爬梯在不使用時可拆卸下來并折疊放置于客車的行李艙內并固定鎖死,不影響客車的高速行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展開使用時的狀態圖;
圖3是本發明折疊使用時的狀態圖;
圖4是本發明連接裝置打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連接裝置鎖定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行李架爬梯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行李艙內爬梯拖掛總成及鎖死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行李架爬梯放置在行李艙內的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圖3所示的一種客車頂部可折疊行李架,包括設置在客車1頂部的行李架2以及設置在客車1車身側圍的行李架爬梯3,行李架2可折疊,且行李架2折疊后的高度低于客車頂部空調外機的高度。圖2所示的狀態為行李架圍欄展開使用時的狀態圖;圖3所示的狀態為行李架圍欄折疊時的狀態圖。
進一步的,客車1頂部還設有站立平臺4,站立平臺4焊接在行李架2的外圍,行李架爬梯3的一端與站立平臺4相連,且行李架爬梯3與站立平臺4可拆卸連接,行李架爬梯3拆卸后可折疊置于客車行李艙5內。站立平臺4可供搬運人員在行李架外圍走動及裝卸行車或貨物。
進一步的,行李架2包括與客車1頂部固定連接的底板21,底板21四周向上設有圍欄,圍欄可向內90°折疊于底板21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65741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