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共聚酯熔體直紡預取向絲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47883.6 | 申請日: | 2013-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84968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01 |
| 發明(設計)人: | 管新海;席麗媛;李海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1F6/84 | 分類號: | D01F6/84;C08G63/672;D01D5/08;D01D5/088;D01D10/02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鋒 |
| 地址: | 215001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聚酯 熔體直紡預 取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差別化纖維制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共聚酯熔體直紡低收縮型預取向絲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低收縮型預取向絲可作為低收縮型芯絲,用于制備低異收縮型復合纖維,即將收縮率為30%~40%的低收縮型預取向絲與普通收縮型纖維進行復合,制成低異收縮型復合纖維,并經熱處理后,可使低異收縮復合纖維之間產生微小絲圈和空隙、毛細管吸芯結構特征,以及形成微細三維多層結構,使之具有良好的回彈性及吸濕透氣等特性。
目前,國內通常用3100m/min~3600m/min的高速紡絲速度得到的聚酯預取向絲(POY)作為制備異收縮型復合纖維的芯絲,參見附圖1,它是現有技術制備聚酯預取向絲工藝流程示意圖;聚酯熔體從噴絲板1微孔擠出,冷卻得到束絲2(待成型預取向絲),經壓絲棒3、噴油嘴4上油、壓絲棒5、分絲器6、導絲器7的束絲被牽引到下導絲盤8、上導絲盤9,并經卷繞裝置10卷繞成型,得到聚酯預取向絲(POY);將它與全拉伸絲(FDY)復合制成聚酯異收縮復合纖維。
但由于聚酯預取向絲的結晶度較低,收沸水縮率較高(通常在50%~60%),其異收縮復合纖維在熱的作用下,纖維之間異收縮率差異及空隙率較大,因此,無法制備獲得具有微小絲圈和空隙及毛細管結構特性的低異收縮型聚酯復合纖維;其次,該聚酯異收縮復合纖維制成的織物表面呈現白色斑點,染色不均勻,吸濕保濕性差等缺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微細三維多層結構、染色均勻性和吸濕保濕透氣好的共聚酯熔體直紡低收縮型預取向絲及其制備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共聚酯熔體直紡預取向絲,以質量分數計,它的組份包括70%的對苯二甲酸和30%的乙二醇;以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質量分數的總量為100%計,它還包括0.1~2.0%的聚乙二醇,?0.005~0.010%的二甘醇,0.01~0.05%的季戊四醇。
所述的共聚酯熔體直紡預取向絲的斷裂強度為2.10cN/dtex~2.80cN/dtex,斷裂伸長率為65%~85%,沸水收縮率為30%~40%。
本發明技術方案還包括一種制備如上所述的共聚酯熔體直紡預取向絲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以質量分數為70%的對苯二甲酸和質量分數為30%的乙二醇為原料,再加入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總質量分數0.1~2.0%的第三組份聚乙二醇、0.005~0.010%的第四組份二甘醇、0.01~0.05%的第五組份季戊四醇進行共聚合,制得五組份單體共聚酯熔體;
2、將五組份單體共聚酯熔體通過熔體管道及增壓泵增壓輸送至紡絲箱體,經計量泵至紡絲組件,紡絲溫度為286±2℃;?
3、熔體經噴絲板擠出成為熔體細流后,采用側吹風冷卻工藝凝固成為絲條;側吹風的工藝條件為:側吹風為速度0.30m/s~0.50m/s,側吹風溫度22±2℃,側吹風濕度75±5%;
4、經噴嘴上油集束后的絲束輸入速度為3105m/min~3610m/min的下導絲盤,然后再進入速度為3105m/min~3610m/min、溫度為120℃~135℃的熱導絲輥進行熱定型;以3100m/min~3600m/mi的卷繞速度進行卷繞成型,制成規格為47dtex~178dtex/36f~72f的預取向絲。
本發明所述的五組份單體共聚酯熔體,包括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以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質量分數的總量為100%計,它還包括0.1~2.0%的聚乙二醇,?0.005~0.010%的二甘醇,0.01~0.05%的季戊四醇;五組份單體共聚酯熔體的特性粘度為0.620dl/g~0.660dl/g,熔點為254℃~258℃,端羧基含量為27mol/t~33mol/t。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大學,未經蘇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4788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