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用于電極材料的連續(xù)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膜/纖維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10435699.X | 申請日: | 2013-09-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317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22 |
| 發(fā)明(設計)人: | 侯峰;萬志鵬;唐彥龍;楊德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M4/36 | 分類號: | H01M4/36;H01G11/3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責任專利代理事務所 12201 | 代理人: | 張宏祥 |
| 地址: | 300072***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電極 材料 連續(xù) 納米 氧化 復合 纖維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電極材料,特別涉及一種利用連續(xù)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膜/纖維來制備用于鋰離子電池或者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背景技術
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主要為碳材料,其在高倍率下,鋰離子擴散緩慢,電極/電解液界面內阻增加,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高倍率鋰離子電池的需求,且商用鋰離子電池不能滿足未來實際應用中的安全要求。二氧化鈦已經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二氧化鈦因其在1.7V附近Li+/Li之間具有較高的鋰離子潛入/脫嵌潛力,從本質上避免了Li+的堆積,防止枝晶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能。此外,二氧化鈦在鋰插入/脫嵌期間具有較高的可逆容量和低體積膨脹(3-4%),從而增強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延長循環(huán)壽命。
碳納米管的加入,克服了電子和離子轉移限制,提高材料的導電性。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比容量較高,循環(huán)穩(wěn)定性較好,且具有大電流充放電特性。
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材料結合了碳納米管優(yōu)異的導電性和二氧化鈦良好的高倍率電流特性,近年來在電化學上的應用受到關注。目前對于CNT-TiO2復合材料電化學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鋰離子電池性能研究上。
目前,關于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材料作鋰離子電池材料的報道中,復合材料主要是粉末狀,需要加入粘結劑、導電劑制備成電極片,復合材料在電極片中的團聚現(xiàn)象不可避免,導致因導電性不好,影響復合材料的鋰電比容量和循環(huán)性能。
目前,關于碳納米管作為超級電容器材料的報道很多,關于二氧化鈦做超級電容器材料的報道較少。
綜合上述,目前對于膜材料研究較多,自支持膜因其獨特的導電性及力學性能,受到廣泛關注。但目前對于碳納米管膜的研究,主要為溶液法和直接生長法:溶液法基本屬于后續(xù)處理法,制備的碳納米管膜力學性能較差,且產率較低,參數(shù)不可控;直接生長法基本為陣列法,在基板上生長碳納米管膜或者經后續(xù)處理,從陣列中拉出碳納米管膜,條件苛刻。對于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膜的研究,目前基本上采用基板法,大多為兩步法,先制備碳納米管再沉二氧化鈦,或為先制備二氧化鈦再生長碳納米管,工藝復雜,且制備的復合膜產率較低,不可控因素較多。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目前制備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電極材料方法的缺點與不足,提供一種簡便、低成本、工藝可控、復合結構均勻可調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
一種用于電極材料的連續(xù)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膜/纖維,其原料組分及其質量百分比含量為:碳源62~98%,氧化鈦前驅體0.04~32%,催化劑0.05~3%,促進劑0.01~3%;
該用于電極材料的連續(xù)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膜/纖維的制備方法,具有如下步驟:
(1)按照原料質量百分比含量進行配料:碳源62~98%,二氧化鈦前驅體0.04~32%,催化劑0.05~3%,促進劑0.01~3%;
(2)將步驟(1)的原料放入超聲分散10~60min,配置成均勻的反應液;
(3)將步驟(2)所得原料以0.1~25ml/h的速率注入已升溫至900~1200℃的豎式電阻爐,在流速50~1000sccm的氫氣流作用下生成連續(xù)碳納米管-二氧化鈦復合膜,或者經過水致密化作用形成連續(xù)纖維,以機械方式連續(xù)紡出;
(4)將步驟(3)所得復合膜經80℃干燥6~24h后,以3MPa的壓力壓實,制成電極片;
或者將步驟(3)所得連續(xù)纖維,首先裁剪成10mm長度的短段,平整的鋪成10mm×10mm的矩形,厚度為1mm,以3MPa的壓力壓實在不銹鋼上,制成電極片。
所述步驟(1)的碳源為乙醇、丙醇、苯、二甲苯、丁烷、正己烷、環(huán)己烷中的任意一種。
所述步驟(1)的氧化鈦前驅體源為鈦酸丁酯、異丙醇鈦、乙酰丙酮鈦、四氟化鈦、四氯化鈦中的任意一種。
所述步驟(1)的催化劑為二茂鈷、二茂鐵、二茂鎳中的任意一種,所述的促進劑為噻吩。
所述步驟(4)的復合膜或纖維也可以于300~650℃熱處理0.5~4h以除去無定形碳雜質。
所述步驟(4)的復合膜或纖維也可以于300~650℃熱處理0.5~4h以除去無定形碳雜質后并用雙氧水、稀鹽酸、稀硫酸、稀硝酸、濃鹽酸、濃硫酸、濃硝酸中的任意一種或多種處理0.5~72h,以除去鐵雜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大學,未經天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35699.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