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檢測彌散粘附性大腸埃希氏菌的引物、探針及方法和試劑盒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24938.1 | 申請日: | 2013-09-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5130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雷;莫莎;王曉艷;張志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卓誠惠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2Q1/68 | 分類號: | C12Q1/68;C12Q1/10;C12N15/11;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穆宏平 |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檢測 彌散 粘附 大腸 埃希氏菌 引物 探針 方法 試劑盒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微生物檢測領域,涉及檢測彌散粘附性大腸埃希氏菌的引物、探針及方法和試劑盒
背景技術
大腸埃希氏菌是人類腸道中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但某些血清型的菌株能引起尿道感染、菌血癥、腦膜炎和腹瀉等臨床癥狀,這些通常是由五種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引起,包括產志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STEC)、腸產毒性大腸埃希氏菌(ETEC)、腸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EPEC)、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氏菌(EIEC)和腸集聚性大腸埃希氏菌(EAEC)。其中,EPEC和EAEC均為黏附性大腸埃希氏菌(AEC),EPEC是定位粘附(LA)模式,EAEC是集聚性粘附(AA)模式。最新研究發現一種新的粘附性大腸埃希氏菌,在體外表現出對HEp-2細胞彌散性粘附的特征,這與以前兩種AEC有著顯著的差別,稱之為“彌散粘附性大腸埃希氏菌(DAEC)”。
研究表明,DAEC主要感染1-5歲兒童,引起水樣腹瀉,但不引起嬰兒腹瀉,這與其他致瀉性大腸埃希氏菌也有顯著的不同。通過血清學分析,發現DAEC主要集中在O:86,O:127,O:142,O:158四個血清型,這與EPEC經常出現的血清型有部分交叉(Diffusely?adherent?Escherichia?coli?strains?isolated?from?children?and?adults?constitute?two?different?populations,BMC?Microbiology2013,13:22)。
DAEC檢測最經典和準確的方法是體外培養,觀察待檢DAEC菌株對HEp-2細胞的致病變特征來判定其致病性,一般典型的特征是出現彌散性粘附(DA),不同于定位粘附和聚集性粘附。此方法雖然準確,但是操作繁瑣,不適合開展大規模樣品的篩查,也不能滿足應急檢測的需求。血清學鑒定和分類只能提供傳統意義上基于O抗原對大腸埃希氏菌的分型,無法解決致瀉型的區分。
隨后發展起來的DNA探針技術,從分子水平上探討DAEC的毒力因子,篩選出afa基因家族和AIDI-I可能是導致DAEC彌散性粘附的特征性毒力因子,主要使用daaC探針和AIDI-I探針(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a?Fimbrial?Adhesin,F1845,Mediating?Diffuse?Adherence?of?Diarrhea-Associated?Escherichia?coli?to?HEp-2Cells,JOURNAL?OF?BACTERIOLOGY,Aug.1989,p.4281-4289;Cloning?and?Expression?of?an?Adhesin(AIDA-I)Involved?in?Diffuse?Adherence?of?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INFECTION?AND?IMMUNITY,May1989,p.1506-1511),其中daaC探針是afa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員,在彌散性粘附因子表達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daaC探針檢測與HEp-2細胞病變鑒定的一致率超過75%;而AIDI-I探針作為分子檢測標志,研究表明與HEp-2細胞病變鑒定的一致率僅有2%。此方法涉及到基因組提取技術、基因重組技術、克隆構建與篩選技術、分子雜交技術等,步驟相當繁瑣和復雜,也不適用于大規模樣品的篩查。
普通PCR技術出現后,普通PCR檢測DAEC的方法在操作步驟和操作時間上都大為縮短,檢測靈敏度也有所提高,適合進行中大量樣品的快速篩查,但是普通PCR技術需要打開PCR管進行產物分析,這增加了PCR產物污染的可能性,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另外,普通PCR技術的靈敏度還不夠高,對DAEC菌量低的樣品可能無法檢測,造成假陰性結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卓誠惠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卓誠惠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2493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