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1,3,5-三嗪衍生物及其在白光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中的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397775.2 | 申請日: | 2013-09-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355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1 |
| 發明(設計)人: | 張曉宏;劉小可;鄭才俊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7D403/10 | 分類號: | C07D403/10;C07D251/24;C07D251/20;C07D403/14;C09K11/06;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張文祎 |
| 地址: | 10019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衍生物 及其 白光 有機 電致發光 二極管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有機電致發光材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1,3,5-三嗪衍生物及其在白光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近年來,白光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受到了國際學術界、政府和產業界的巨大重視,各國和地區如美國、歐洲、日本等紛紛推出重大研究計劃(美國Next?Generation?Lighting?Initiative,歐盟OLLA,日本21Century?Lighting?Program)來強化這一領域的研究,這是因為,白光有機電致發光技術(WOLED)有望成為新一代最重要的固體光源技術之一。WOLED的理論預測電光轉換效率將是目前白熾燈和熒光燈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以上,這一技術的發展和廣泛使用將對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在有機電致發光領域中,實現WOLED的途徑通常有三種:a)全熒光機制的白光有機電致發光技術(F-WOLED),其發光層由發藍、綠、紅色熒光的材料組成。因為熒光材料只能利用發光層中占激子總數25%的單重態激子,所以該機制的理論內量子效率最高只能達到25%,顯然不是一種高效的發光機制。b)全磷光機制的白光有機電致發光技術(P-WOLED),其發光層由發藍、綠、紅色磷光的材料組成。這類發光材料既可利用單重態激子又可利用三重態激子發光,因而該機制的理論內量子效率最高可達100%,是一種高效的發光機制。c)熒光/磷光組合機制的白光有機電致發光技術(F/P-WOLED),其發光層由藍色熒光材料和綠色、紅色磷光材料組成。這兩類材料分別利用單重態激子發出藍色熒光和三重態激子發出綠色、紅色磷光,因此這種機制理論內量子效率最高可達到100%,顯然也是一種高效的發光機制。同時,與P-WOLED相比,F/P-WOLED使用了藍色熒光材料代替效率低、穩定性差的藍色磷光材料,使得器件的壽命得到了提高。因此,F/P-WOLED被認為是最理想和最有希望實現高效率、長壽命的WOLED固體光源技術的途徑。
為了實現單重態激子和三重態激子的有效分離,基于F/P-WOLED的器件的發光層通常包括【主體材料:藍色熒光材料/主體材料/主體材料:綠色磷光材料/主體材料:紅色磷光材料/主體材料/主體材料:藍色熒光材料】共六層。如果一種材料自身具有高效藍色熒光發光,并且具有較高三重態能級(高于2.4eV),可同時敏化綠色、紅色磷光摻雜材料,那么,由這種可用作主體材料的高效藍色熒光材料制作的白光器件,其發光層包括【藍色熒光材料/主體材料:綠色磷光材料/主體材料:紅色磷光材料/藍色熒光材料】共四層,使得基于F/P-WOLED的傳統的器件結構得到簡化,因而也會進一步提高WOLED的器件性能。
因此,尋找這種自身發高效的藍色熒光,同時具有較高的三重態能級(高于2.4eV)的材料成為問題的關鍵。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1,3,5-三嗪衍生物,由本發明提供的1,3,5-三嗪衍生物的發光材料在實現自身發高效的藍色熒光的同時,還能敏化綠色和紅色磷光摻雜材料,滿足制備WOLED的工藝條件。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是提供1,3,5-三嗪衍生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第三個技術問題是使用所述1,3,5-三嗪衍生物制備的白光發光二極管。
為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1,3,5-三嗪衍生物,所述1,3,5-三嗪衍生物為具有如式Ⅰ所示結構的化合物,
式(Ι)中
或
式Ⅰ中,R1、R2相同或不同,選自氫、氟、烷基、環烷基、取代烷基、芳烷基、未取代或取代芳基、未取代或取代雜芳基;
式Ⅰ中,R3、R4相同或不同,選自烷基、環烷基、取代烷基、芳烷基、未取代或取代芳基、未取代或取代雜芳基;X為雜原子,優選地,X選自N、S或O;
式Ⅰ中,Ar選自未取代或取代芳基、未取代或取代雜芳基。
所述烷基為具有1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
所述環烷基為具有3至20個碳原子的環烷基;
所述取代烷基為鹵素取代的1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羥基取代的1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氰基取代的1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硝基取代的1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或者氨基取代的1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
所述芳烷基為芳基取代的1至20個碳原子的烷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9777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