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迎陽報春組培快繁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75171.8 | 申請日: | 2013-08-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044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 發明(設計)人: | 余道平;李策宏;向麗;谷海燕;張國珍;李小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01H4/00 | 分類號: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亞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6 | 代理人: | 何淵 |
| 地址: | 610041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迎陽報春組培快繁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迎陽報春(Primula?oreodoxa?Franch)的組培快繁方法。
背景技術
迎陽報春(Primula?oreodoxa?Franch)是報春花科(Primulaceae)報春花屬的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1886?年被發現,模式產地在我國四川峨眉山,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馬邊、峨眉、天全、寶興、灌縣)?等地,為四川特有種。自然條件下4~5月份開花,花葶高5-14厘米,直立,被長粗毛;傘形花序有3-10朵小花,花朵從上而下陸續開放,紫紅色,十分艷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作盆栽、地被、花壇用花。由于在自然界條件下,該花所結種子粒細小而癟,種子繁殖率低,生長周期長,且出苗不整齊,限制了該花的大面積種植,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組織培養是快速繁殖優良植物品種的一條重要途徑,同屬的鄂報春、灰巖皺葉報春、高穗花報春、小報春、滇北球花報春已有過組培方面的報道,而迎陽報春的組織培養在國內外均沒有相關研究與報道,因此有必要開展迎陽報春的組織培養研究,并建立一套專門的快繁技術體系。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不足之處,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迎陽報春的組培快繁方法,提高迎陽報春的繁殖系數、縮短生長周期,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優質苗,為迎陽報春的種質保存、應用推廣提供技術保障。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1)對外植體的選擇:
在現有對報春花的組培技術中,大部分采用腋芽、莖尖、花藥和種子作為外植體,對原植株有較大的破壞作用,不僅會影響原植株的生長和發育,而且取材數量有限。
本發明所采用的外植體為葉片,采用葉片作為外植體對原植株不會造成破壞,且數量多。經過申請人的大量反復研究實驗,得出采用葉片中下部(結合圖1和圖2所示)作為外植體對迎陽報春組培快繁效果最好,最早誘導出不定芽,且每個外植體平均能誘導出15-20個不定芽,顯著高于葉片其他部位,其不定芽誘導率100%,平均根條數,苗高,移栽成活率均高于其他外植體。本發明采用的是2012年4月初采自四川峨眉山大乘寺附近(海拔2300米)迎陽報春植株的葉片,組培時將葉片中下部切割成長0.5厘米,寬0.5厘米的切片,葉背向下接種在誘導培養基上。
(2)再生途徑的考量:
通過對現有技術中再生途徑的研究發現:現有技術均是通過愈傷組織間接發生途徑而獲得再生植株,該再生植株易發生性狀變異,成苗時間均較長,同時因為需要篩選愈傷組織誘導、增殖和分化的最佳培養基配方,同時也增加了試驗成本。在此基礎上,本發明在葉片上(特別是葉柄與葉片結合部位)直接誘導出不定芽,不需通過誘導愈傷組織、愈傷組織增殖、分化途徑來獲得大量再生植株。通過不定芽發生途徑,不僅能穩定遺傳性狀,不會發生性狀變異,還能縮短成苗周期,在2月內就能形成完整植株,只需4-5個月就可獲得大批量的再生植株。
(3)植物激素配比選擇:
通過對現有技術的對比,本申請人通過大量的創造性勞動,得出了如下結論:
本發明采用濃度較高的激素6-BA、NAA,在不定芽誘導階段采用的6-BA為3.0?mg/L,NAA為0.5mg/L,而現有技術6-BA的濃度均在2.0?mg/L以下,NAA濃度在0.2?mg/L以下,在本試驗中也使用過6-BA?1.0、2.0mg/L與NAA?0.1、0.2mg/L的配比,但是不定芽誘導效果沒有在6-BA3.0?mg/L+NAA0.5mg/L的配比下好;生根培養基使用不添加任何激素的基本培養MS,生根率100%,且組培苗的生長勢好。
(4)培養條件的篩選:
本發明的培養溫度均為(20±2)?℃,光照時間12?h/d,?光照強度為2500-3000?Lux。當溫度高于25℃,誘導不定芽的時間會延長,且芽苗、組培苗生長緩慢,葉片也會變黃,光照時間少于12小時,以及光照強度低于2500?Lux,組培苗表現為失綠、細弱現象,很難恢復成健壯苗。
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迎陽報春的組培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未經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7517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