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通過熱軋鋼筋軋后長度控制重量偏差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55486.6 | 申請日: | 2013-08-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6446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魯維東;周旭東;趙肖飛;王洪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甘肅酒鋼集團宏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B37/00 | 分類號: | B21B37/00 |
| 代理公司: | 甘肅省知識產權事務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唐瑤 |
| 地址: | 735100 ***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通過 熱軋 鋼筋 長度 控制 重量 偏差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鋼筋軋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熱軋帶肋和光圓鋼筋通過熱軋鋼筋軋后長度控制重量偏差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國家標準GB1499.2-2007《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及GB1499.1-2008《鋼筋混凝土用鋼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中,對不同規格熱軋鋼筋的重量偏差做出了明確要求。根據規定,每批鋼筋軋后需要取樣進行稱重及檢測后計算,才可知道重量偏差。在生產實際中,往往發現以下二方面的問題:一是由于鋼筋稱重檢測屬于抽檢,當抽檢時間間隔內軋制條件發生變化后鋼筋重量偏差的變化不能及時發現,只有下次抽檢后才能發現并相應調整,具有滯后性;二是由于鋼筋通條尺寸有波動,取樣部位不同鋼筋重量偏差的測量結果也不同,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整根鋼筋的重量偏差實際狀況。針對以上問題,本專利技術發明了有效的計算方法,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大大減少了取樣頻次,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熱軋帶肋和光圓鋼筋通過熱軋鋼筋軋后長度控制重量偏差的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通過熱軋鋼筋軋后長度控制重量偏差的方法,建立鋼筋的重量偏差與單支鑄坯重量、單支鑄坯氧化燒損、單支鑄坯軋制過程切損、熱軋鋼筋軋后總長度之間的數值關系模型,通過熱軋鋼筋軋后總長度的調整來實現重量偏差的控制,所述各參數的數值關系模型為:
式中:F-鋼筋的重量偏差,W0-單支鑄坯重量,W1-單支鑄坯氧化燒損,W2-單支鑄坯軋制過程切損,L-熱軋鋼筋軋后總長度,M-鋼筋的理論每米重量,-修正系數。
所述單支鑄坯氧化燒損W1為單支鑄坯重量W0的0.8~1.2%。
所述單支鑄坯軋制過程切損W2為單支鑄坯重量W0的0.8~1.6%。
所述的通過熱軋鋼筋軋后長度控制重量偏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單支鑄坯重量W0的計算,根據單支鑄坯的目標控制尺寸和鑄坯的理論密度,計算出單支鑄坯理論重量;
步驟2:單支鑄坯氧化燒損W1為單支鑄坯重量W0的0.8~1.2%;
步驟3:單支鑄坯軋制過程切損W2,為單支鑄坯重量W0的0.8~1.6%;
步驟4:計算鋼筋的重量偏差F1,通過國家標準查出不同規格鋼筋的理論每米重量M,通過在線實時顯示得到熱軋鋼筋軋后總長度L,再將W0、W1、W2代入關系式,得到:F1=[(W0-W1-W2)/(L×M)-1]×100%;
步驟5:實際檢驗重量偏差F2,在單支鑄坯軋制后的鋼筋不同部位上取至少5個樣,用稱重法檢測出鋼筋的重量偏差F2;
步驟6:計算鋼筋的重量偏差F1與實際檢驗重量偏差F2的差值A,將初步計算鋼筋的重量偏差F1與檢測出鋼筋的重量偏差F2進行比對,可得出鋼筋計算重量偏差與實際檢測重量偏差的差值A,即A=F1-F2;
步驟7:修正系數的確定,經過多次反復檢驗測試,即重復步驟4~6,可得到多個A值,取多個A值的平均值作為修正系數;
步驟8:最終得到鋼筋重量偏差與熱軋鋼筋軋后總長度的關系式為:
F=[(W0-W1-W2)/(L×M)-1]×100%+;
步驟9:將預設的熱軋鋼筋的重量偏差目標值代入步驟8中的關系式,即可得到對應的熱軋鋼筋軋后總長度目標值;
步驟10:將熱軋鋼筋軋后總長度調整至目標值,以滿足熱軋鋼筋的軋后重量偏差要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甘肅酒鋼集團宏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未經甘肅酒鋼集團宏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5548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