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集成電路銅互連結構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35819.1 | 申請日: | 2013-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257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25 |
| 發明(設計)人: | 盧紅亮;張遠;朱尚斌;耿陽;孫清清;張衛 | 申請(專利權)人: | 復旦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L23/532 | 分類號: | H01L23/532;H01L21/76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陸飛;盛志范 |
| 地址: | 20043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集成電路 互連 結構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集成電路銅互連結構,其特征在于使用ALD方法交替生長TaN與Ru原子層形成的Ru-N-Ta薄膜代替傳統的TaN/Ta結構作為Cu擴散阻擋層/粘附層/籽晶層;其表達式為Rux(TaN)y,其中x,?y的取值范圍是0.05-0.95,x與y之和為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電路銅互連結構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為:
(1)清洗硅基襯底,在襯底上依次形成刻蝕阻擋層與絕緣介質層,使用光刻、刻蝕工藝,定位互連位置,并形成金屬溝槽、接觸孔或通孔;
(2)使用ALD方法交替生長n1層TaN與n2層Ru薄膜,不斷重復上述過程,形成Ru-N-Ta薄膜,其中n1、n2為大于等于1的整數;
(3)在Ru-N-Ta結構表面使用電鍍法或ALD方法生長Cu,獲得銅互連結構;
(4)使用化學機械拋光工藝平整化晶片表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Ru-N-Ta的厚度低至1?nm。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Ru-N-Ta填入溝槽的深寬比高于10。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2?nm節點后,使用ALD方法直接進行銅的填充互連。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反應源為五(二甲胺基)鉭,氨氣或氫氣或氮氫混合氣等離子體,Ru(Cp)2或Ru(EtCp)2或Ru(OD)3,氧氣或氧氣等離子體。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沉積過程中Ta?源溫度應為50~150?℃,Ru源溫度應為60~130?℃;反應腔溫度為100~30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復旦大學,未經復旦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35819.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