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二輪摩托車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01531.8 | 申請日: | 2013-01-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4132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14 |
| 發明(設計)人: | 中田正人;竹中寬;鈴木善彥;矢橋元幸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K11/02 | 分類號: | B62K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華夏正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韓登營;栗濤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二輪 摩托車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對具有車身框架的二輪摩托車的改進。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已知具有車身框架的二輪摩托車,其車身框架具有一根向車輛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圖2))。
如專利文獻1的圖2所示,二輪摩托車具有一根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且截面呈圓形的主框架(24)(括號中的數字為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符號,在這里原樣沿用,不過,變更了其所指代的部件的名稱。下同。),在該主框架(24)的后端部焊接有鞍形托架(76),該鞍形托架(76)從上方覆蓋該主框架(24)的后端部。鞍形托架(76)的兩側表面上焊接著左右兩側的車座導軌(35L、35R)。與主框架相同,左右兩側的車座導軌(35L、35R)由截面呈圓形的管件形成。左右兩側的車座導軌(35L、35R)分別向外側斜后方延伸,之后筆直地向后上方延伸。
采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車座導軌(35L、35R)由兩個部件構成。并且,鞍形托架(76)焊接在主框架(24)上,左右車座導軌(35L、35R)的前端部焊接在鞍形托架(76)上。即,為了將車座導軌(35)連接在主框架(24)上,需要使用鞍形托架(76),因而造成部件的數量較多。
最好是有一種技術能夠減少部件的數量從而降低車輛的制造成本。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9-161012號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技術以能夠減少二輪摩托車的車身框架的部件數量。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1:一種二輪摩托車,包括頭管和主框架,所述頭管支承轉向軸且使其能夠轉動,所述主框架從所述頭管向車輛前后方向后方延伸,所述主框架為單體框架,其截面呈圓形,所述車座導軌呈向車輛前后方向后方開放的字母U形或字母V形,所述車座導軌接觸并固定連接在所述主框架的后端。
技術方案2:本發明優選,支承后搖臂且使其能夠擺動的樞支框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所述車座導軌的前端部固定連接在所述主框架上且位于所述樞支框架的后方。
技術方案3:本發明優選,在所述車座導軌與所述樞支框架之間搭設有輔框架,用于緩和后搖臂受到的沖擊的后減震機構的上端安裝在所述車座導軌與所述輔框架的連接部上。
技術方案4:本發明優選,所述主框架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形成為截面形狀呈圓形的圓形部,該主框架的后端形成為截面形狀呈長圓形的長圓形部,所述車座導軌的前端部與所述長圓部焊接在一起,其焊接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長。
技術方案5:本發明優選,在所述長圓部的下方配置有空氣濾清器,并且該空氣濾清器靠近該長圓部的下表面配置。
技術方案6:本發明優選,在所述車座導軌的上方配置著供乘客乘坐的車座,所述車座的前端配置在所述車座導軌的前端部的前方。
技術方案7:本發明優選,在所述車座導軌的長度方向軸線中間部設有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后橫梁,在所述后橫梁上設有用于承受所述車座的載荷的第1載荷承受部。
技術方案8:本發明優選,在所述車座導軌上設有用于承受所述車座的載荷的第2載荷承受部,該第2載荷承受部位于所述第1載荷承受部的前方。
本發明的效果
采用技術方案1,車座導軌為對一根管件進行彎曲而形成的部件。并且,該車座導軌的前端部直接連接在主框架的后端。
因而,不需借助于鞍形托架等的其他部件,而是將車座導軌直接連接固定在主框架上,因而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另外,如果是將左右兩根車座導軌連接在主框架上,則連接部位有兩處,這會增加連接作業工序數量。與此相對,采用本發明,僅需一處連接部位即可,能夠將連接作業工序數降低一半。
采用技術方案2,樞支框架配置在主框架的下方,車座導軌的前端部在樞支框架的后方與主框架連接。由于車座導軌的前端部連接處位于樞支框架的后方,因而使得,樞支框架與車座導軌在不同的位置與主框架連接。在進行連接作業時,可以將車座導軌連接在主框架上,之后將樞支框架連接在主框架的與車座導軌的連接處不同的位置上。即,樞支框架與車座導軌相互獨立地連接在主框架上,二者的連接作業獨立進行,因而使得連接作業較簡單,提高了焊接作業性能,提高了生產性能。
采用技術方案3,后減震機構的上端安裝在車座導軌與輔框架的連接部。由于減震機構受到的載荷能夠傳遞給該連接部,因而能夠由車座導軌與輔框架這兩方的部件來分擔后減震機構受到的載荷,從而能夠使車座導軌受到的載荷分散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0153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擺缸及混凝土泵車擺動機構
- 下一篇:一種液壓三活塞平衡緩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