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裝載機變速箱惰輪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520697.1 | 申請日: | 2012-10-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55203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29 |
| 發明(設計)人: | 詹永紅;梅宇清;劉霞;王孫濂;陳超 | 申請(專利權)人: | 龍工(上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龍工(福建)機械有限公司;河南龍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7/023 | 分類號: | F16H57/023;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匯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瑩 |
| 地址: | 201612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裝載 機變 速箱惰輪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載機變速箱惰輪裝置,屬于裝載機變速箱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輪式裝載機絕大多數采用齒輪式動力換擋變速箱,而且多數變速箱帶有能改變方向的惰輪工作裝置。如圖1所示,為現有的惰輪裝置剖視圖。該裝置中,包括第二惰輪12,第二惰輪12通過第二惰輪軸15安裝在箱體6上,第二惰輪軸15內開有第一潤滑壓力油道19,第二惰輪軸15,的外圍安裝有軸套13,通過彈性墊圈9和螺栓8將箱蓋7固定在第二惰輪軸15上,使得第二惰輪12不能脫落,第二惰輪軸15與箱蓋7之間通過O形密封圈10密封,第二惰輪12的一端與箱體6之間安裝有軸用擋圈3,第二惰輪12僅有一個球軸承11支承,支承剛性差,會導致第二惰輪12偏磨、蹦齒等故障,球軸承11的兩側安裝有孔用擋圈16。該裝置中的球軸承11僅由導油環14上的第二通油小孔22通過第二通油環槽23和第四通油小孔25從外部飛濺潤滑,特別是高速旋轉的球軸承11更是阻止飛濺油液的進入,因此該球軸承的潤滑狀況比較惡劣,導致該軸承燒損,故障率較高。惰輪裝置的上述不足,也是導致這種變速箱可靠性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軸承的潤滑狀況惡劣的問題,提供一種可靠性高、方便軸承潤滑、噪聲低的裝載機變速箱惰輪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裝載機變速箱惰輪裝置,包括箱體,箱體與箱蓋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體通過第一惰輪軸與箱蓋連接,第一惰輪軸內設有第二潤滑壓力油道,第二潤滑壓力油道與第一惰輪軸上的第一通油小孔連接,第一惰輪軸上設有第一惰輪,所述的第一惰輪內設有2個帶擋圈滾動軸承。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通油小孔上設有導油隔套,導油隔套內設有第一通油環槽,導油隔套上設有至少1個第三通油小孔,導油隔套的外圍設有潤滑油池。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通油小孔、導油隔套、第一通油環槽、第三通油小孔、潤滑油池均設于2個帶擋圈滾動軸承之間。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惰輪軸上設有軸用擋圈。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惰輪軸與箱蓋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惰輪由單支承變為雙支承,采用二個滾動軸承分離布置,形成簡支梁結構,使惰輪獲得穩固的支承,惰輪運轉穩定,提高惰輪運轉精度,避免惰輪偏磨、蹦齒、震動等故障,進一步提高變速箱的可靠性。
2、惰輪的軸承由從外部的飛濺潤滑變為二個軸承間從內部帶壓潤滑油的強制潤滑,使得惰輪軸承得到充分的潤滑,且潤滑方便,保證軸承良好的運轉,進而延長軸承的壽命,提高變速箱的可靠性。
3、由于支承和潤滑的改善,該裝置的運轉噪聲也降低了。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的惰輪裝置的剖視圖;
圖2為一種裝載機變速箱惰輪裝置的剖視圖;
圖3為一種裝載機變速箱惰輪裝置的導油隔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為第一惰輪,2?為帶擋圈滾動軸承,3?為軸用擋圈,4?為導油隔套,5?為第一惰輪軸,6?為箱體,7?為箱蓋,8?為螺栓,9?為彈性墊圈,10?為O形密封圈,11?為球軸承,12?為第二惰輪,13?為軸套,14?為導油環,15?為第二惰輪軸,16為孔用擋圈,17?為第一通油環槽,18?為第一通油小孔,19?為第一潤滑壓力油道,20?為第二潤滑壓力油道,21?為潤滑油池,22?為第二通油小孔,23?為第二通油環槽,24?為第三通油小孔,25?為第四通油小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更明顯易懂,茲以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不改變變速箱的布置,不改變變速箱的殼體的基礎上,盡量更換少的零件,在保證總成安裝互換的基礎上,克服目前惰輪裝置的不足而發明的一種新的裝載機變速箱惰輪裝置,以提高裝載機變速箱的可靠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龍工(上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龍工(福建)機械有限公司;河南龍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經龍工(上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龍工(福建)機械有限公司;河南龍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52069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