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自舉式反相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465793.0 | 申請日: | 2012-09-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798658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13 | 
| 發明(設計)人: | 王紀云;周曉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州單點科技軟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3K19/094 | 分類號: | H03K19/09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50016 河南省鄭州市經***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舉式反相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反相電路,特別是一種自舉式反相電路。
背景技術
反相器是電子電路里常用到的電路,現有技術的反相器一般是由一直PMOS管和一直NMOS管構成的,PMOS管的源極接電壓源,漏極連接NMOS管的漏極,NMOS管的源極接地,NMOS管和PMOS管的柵極作為輸入端,而NMOS管和PMOS管漏極作為輸出端。當負載的電阻越大時,此時該結構的反相的自發熱越大,使得電路的輸出不穩定。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自舉式反相放大器。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自舉式反相器,該自舉式反相器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三PMOS管、第四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第六NMOS管、第一電容、第二電容和反相器。
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極接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漏極與第一NMOS管的漏極、第三PMOS管的源極、第二PMOS管的柵極和第三NMOS管的漏極連接,柵極與第四PMOS管的源極、第六NMOS管的漏極、第二PMOS管的漏極、第四NMOS管的漏極連接;第二PMOS管的源極連接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反相器的輸入端連接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負極端與第三PMOS管的柵極、第四PMOS管的柵極連接;第三PMOS管的漏極與第一NMOS管的源極、第二NMOS管的柵極連接;第四PMOS管的漏極與第五NMOS管的柵極、第六NMOS管的源極連接。第一NMOS管的柵極連接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第二NMOS管的漏極連接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源極通過第一電容接地;第三NMOS管的源極接地,柵極連接第一輸入端;第四NMOS管的源極接地,柵極連接第二輸入端;第五NMOS管的漏極連接第二控制信號輸入端,源極通過第二電容接地;第六NMOS管的柵極連接第一控制信號輸入端。
在上述的電路中,所述第一PMOS管與第二PMOS管為參數相同的PMOS管。
在上述的電路中,所述第三PMOS管與第四PMOS管為參數相同的PMOS管。
在上述的電路中,所述第一NMOS管與第六NMOS管為參數相同的NMOS管。
在上述的電路中,所述第三NMOS管與第四NMOS管為參數相同的NMOS管。
在上述的電路中,所述第二NMOS管與第五NMOS管為參數相同的NMOS管。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負載較大時也能控制該反相器的自發熱,使得可以輸出穩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自舉式反相器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自舉式反相器的電路原理圖。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自舉式反相器,包括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第三PMOS管P3、第四PMOS管P4、第一NMOS管N1、第二NMOS管N2、第三NMOS管N3、第四NMOS管N4、第五NMOS管N5、第六NMOS管N6、第一電容C1、第二電容C2和反相器。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優選采用:第一PMOS管P1與第二PMOS管P2的參數相同,第三PMOS管P3與第四PMOS管P4的參數相同,第一NMOS管N1與第六NMOS管N6的參數相同,第三NMOS管N3與第四NMOS管N4的參數相同,第二NMOS管N2與第五NMOS管N5的參數相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州單點科技軟件有限公司,未經鄭州單點科技軟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46579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