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車輛的后擾流板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457187.4 | 申請日: | 2012-09-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06908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3-20 |
| 發明(設計)人: | 更科博明;小澤修司 | 申請(專利權)人: | 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D37/02 | 分類號: | B62D3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銘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金光軍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后擾流板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設置在車體的頂板或者后車門的上部的后擾流板。
背景技術
對于汽車等車輛而言,為了在車輛行駛時防止車體抬升,可在車體的后部,具體地說,在車體頂板的后部或者后車門的上部設置向車體后方突出的后擾流板。
例如在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96478號公報)中,公開了在頂面具有近似水平的表面,且相對于車體而言獨立的樹脂制成的后擾流板。
為了提高空氣動力特性,車體頂板的后部通常呈向后下方傾斜的形狀。隨之,從空氣動力特性考慮,使后擾流板頂面位于車體頂板延長線上,即后擾流板也設置為向后下方傾斜的形狀。但是,此時后擾流板整體呈下垂的形狀,影響外觀形象。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兼顧外觀美觀性和空氣動力特性的后擾流板。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的后擾流板,包括位于車寬方向的兩側的隆起部和兩個隆起部之間的中央部,所述中央部外表面位于車體頂板外表面延長線上。
可選地,從車體側面觀察時,所述隆起部的頂面沿水平方向或者向后上方抬升。
可選地,所述隆起部的向下延伸部分的外表面位于車體側面的延長線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在改善外觀形象的同時,確保空氣動力特性。
附圖說明
圖1為從具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后擾流板的車輛的斜后方觀察的局部立體圖。
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后擾流板的側視圖。
圖3為沿圖2的B-B線的截面圖。
符號說明
2……車體
20……車體頂板
40……車頂縱梁
70……鉸鏈部
10……后擾流板
15……隆起部
18……中央部
151……過渡部分
152……向下延伸部分
30……后車門
35……后車門窗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如圖1所示,在車體2的頂部設有車體頂板20、在車體頂板20的車寬方向兩側分別設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車頂縱梁40。車體2的后部設置有后車門30,后車門30的上部設有后車門窗35。后車門30整體通過鉸鏈部70結合于車體頂板20,可相對車體頂板20轉動,從而露出車廂內部。
在后車門窗35的上方設置有向車體2的后方突出的后擾流板10。后擾流板10整體沿車寬方向延伸,在車寬方向的兩側分別形成有隆起部15。兩個隆起部15之間的區域稱為中央部18。
如圖2所示,中央部18外表面位于車體頂板20外表面的延長線上,即中央部18設置為向后下方傾斜的形狀。隆起部15雖然也呈向后下方傾斜的形狀,但是坡度比較緩,擋住了中央部18的部分區域。由此,避免了后擾流板10整體呈下垂的形狀,改善了外觀形象。同時,中央部18保持與車體頂板20相對應的形狀,且中央部18在整個后擾流板10中所占的面積較大,因此能夠確保所需的空氣動力特性。
隆起部15不限于圖2所示形狀,從車體側面觀察時,其頂面可以呈水平面或者向后上方抬升的形狀,部分或完全擋住中央部18。
并且,隆起部15由車外側的向下延伸部分152和車內側的與中央部18連接的過渡部分151構成外觀形狀。向下延伸部分152與后車門30相連。
另外,如圖3所示,隆起部15的向下延伸部分152被構成為向后方收斂的形狀。即,向下延伸部分152的橫截面的外側邊緣位于車體2側面的延長線上,設置為向車寬方向中央傾斜的形狀。由此,可以進一步改善空氣動力特性。
以上,以后擾流板10固定設置在后車門30上的情形為例作了說明。但是,后擾流板也可以設置在車體的頂板上,此時也可以適用上述構造。
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范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變形和修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未經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45718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低頻治療儀
- 下一篇:RH精煉裝置物理模型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