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雙驅動轉向車輛行走糾偏自動控制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372478.3 | 申請日: | 2012-07-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65710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09 |
| 發明(設計)人: | 韓爾樑;王慶來;肖育波;耿麗珍;文武紅;姬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15/02 | 分類號: | B62D15/02 |
| 代理公司: | 濰坊鳶都專利事務所 37215 | 代理人: | 尹金華 |
| 地址: | 261061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驅動 轉向 車輛 行走 糾偏 自動控制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自動控制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雙驅動轉向車輛行走糾偏自動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在新能源車輛中,使用電機驅動車輛行駛的技術得到大眾的認可,其中有一種雙驅動轉向車輛,即在車輛一端兩側的車輪上分別各自布置一個驅動電機,通過控制該兩個電機的轉速實現保持直行或轉向,這種方案省掉了變速裝置、精簡了傳動系統,且有利于能量的回收利用。由于車輛兩邊車輪的驅動電機是相互獨立的,傳統方案是靠兩邊驅動電機的轉速差來控制車輛的直線行走和轉向,駕駛員控制方向盤或操作桿給出轉向或保持直線行走指令,該指令先經過方向操作控制器處理后發送到整車CAN總線上,驅動電機控制器接收控制信號并調整兩邊驅動電機的轉速,從而完成保持直線行走或轉向的動作?,F有控制技術的缺點是:在車速較高、上坡、碰到雨雪天氣及其它特殊路況下,車輪很容易打滑,打滑的車輪其轉速不具有控制和參考價值,從而會導致方向盤或操作桿的控制失效,造成行車困難,甚至引發交通事故。
綜合以上分析,僅僅通過控制兩邊車輪的轉速差來保持直行或轉向會導致控制失效,若能通過感應整車的實際方向并以實際方向為參照,然后對兩邊的驅動電機的轉速進行修正和調整,可以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從而使得對車輛的控制更加精確和可靠。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驅動轉向車輛行走糾偏自動控制系統,該系統通過感應整車的實際方向并以實際方向為參照,然后對兩邊的驅動電機的轉速進行修正和調整,使得對車輛的行走控制精確、可靠,增加整車的安全性且整個系統結構簡單,成本低廉。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雙驅動轉向車輛行走糾偏自動控制系統包括用于驅動轉向的兩驅動電機和整車CAN總線,整車CAN總線上連接有可發出目標方向信號的方向操作控制器和用于控制兩驅動電機轉速的驅動電機控制器,其結構特點是該系統還包括可感應車體實際方向信號的方向識別傳感裝置、接收上述實際方向信號的微處理器、從整車CAN總線上采集目標方向信號并將該目標方向信號傳遞給微處理器的CAN總線收發器;上述微處理器比對目標方向信號與實際方向信號并發出電機轉速調整信號,該電機轉速調整信號經由CAN總線收發器發送至整車CAN總線并最終傳輸至驅動電機控制器。
所述方向識別傳感裝置為電子指南針傳感器。
所述方向識別傳感裝置為GPS。
所述方向識別傳感裝置為三軸陀螺儀。
所述微處理器和CAN總線收發器以及與兩者相關的基本功能模塊均集成在整車控制器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方向識別傳感裝置不以車輛自身為參照,感應到的車體實際方向信號準確、可靠,CAN總線收發器從CAN總線上采集目標方向信號,微處理器通過比對實際方向信號和目標方向信號并計算得出驅動電機轉速調整信號,驅動電機控制器接收轉速調整信號并根據該調整信號對兩邊的驅動電機進行轉速調整,通過對兩驅動電機轉速的調整,避免了因車輪打滑而導致的控制失效狀況,實現了對車輛方向的自動修正和調整;方向識別傳感裝置可采用電子指南針傳感器,成本低廉,抗干擾性能強;方向識別傳感裝置還可采用GPS或三軸陀螺儀,兩者均可精確感應車體實際的方向信號,且成本低廉;微處理器和CAN總線收發器以及與兩者相關的基本功能模塊均集成在整車控制器內,避免了對系統的單獨開發,節約了研發成本,完善了整車控制器的功能,使得整車控制的集成度更高且更方便。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精巧,通過感應整車的實際方向并以實際方向為參照,然后對兩邊的驅動電機的轉速進行修正和調整,使得對車輛的行走控制既精確又可靠。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37247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