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汽車車身轉接結構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220187915.4 | 申請日: | 2012-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574386U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05 |
| 發(fā)明(設計)人: | 宗志堅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東莞三新電動汽車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06 | 分類號: | B62D25/06 |
| 代理公司: | 東莞市華南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銀惠 |
| 地址: | 523770 廣東省東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 車身 轉接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汽車車身轉接結構。
背景技術
當今世界,節(jié)能與環(huán)保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主題。汽車是人類消耗自然資源較多的一種交通工具,節(jié)能與環(huán)保技術也日益成為汽車制造領域研發(fā)的熱點。其中一個方向是汽車的輕量化設計,尤其是電動汽車的輕量化設計更為重要。電動汽車要支持更長時間的運行且保證乘員安全,必須制造一種既能減輕汽車的自重,又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的車身框架。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201120054473.1公開了一種連接車身頂蓋骨架和側圍骨架的鋁合金車身結構,其技術方案是在鋁型材外表面和內表面之間設計多個封閉筋,達到降低工藝成本,提高連接強度的效果。但該技術方案仍需要采用焊接的方式進行汽車車身轉接結構的組裝,生產效率比較低,生產成本比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汽車車身轉接結構,其采用型材相互插接完成全部汽車車身轉接結構的組裝,生產效率高,連接強度高,表面質量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措施實現(xiàn)。
汽車車身轉接結構,包括連接型材、抓邊型材和立柱抓頭;
所述連接型材包括彎曲部和位于彎曲部兩端的抓邊部,所述抓邊部包括兩個側壁和連接兩個所述側壁的底壁,兩個所述側壁設置有向內伸展的抓鉤,所述底壁設置有T形鉤;
所述抓邊型材的四個表面都開設T形槽口;
所述T形鉤卡接入所述抓邊型材的其中一個表面的T形槽口,所述抓鉤卡接入所述抓邊型材的兩個相對的表面的T形槽口;
所述立柱抓頭包括抓頭部和插接部,所述抓頭部包括兩個側壁和連接兩個所述側壁的底壁,兩個所述側壁設置有向內伸展的爪鉤,所述底壁設置有T形爪;所述插接部連接于所述底壁;
所述爪鉤卡接入所述抓邊型材的兩個相對的表面的T形槽口,所述T形爪卡接入所述抓邊型材的其中一個表面的T形槽口。
所述T形鉤開設于所述抓邊部的底壁的中部,所述爪鉤設置于所述抓邊部的兩個側壁的末端。
所述T形爪開設于所述抓頭部的底壁的中部,所述爪鉤設置于所述抓頭部的兩個側壁的末端。
所述抓鉤的末端設置有垂直于所述抓鉤的鉤體;所述爪鉤的末端設置有垂直于所述爪鉤的勾體。
所述抓邊型材的橫截面的外輪廓為長方形。
所述抓邊型材的兩個短邊表面開設的T形槽口的底邊延伸連接于兩個長邊表面形成內橫筋。
所述彎曲部為圓滑過渡彎曲,所述彎曲部的兩端的切線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彎曲部包括兩個側壁,該兩個側壁內部具有連接該兩個側壁的加強筋。
所述連接型材的底壁與兩個所述側壁的連接處設置有圓角,所述抓邊型材的每兩個相鄰表面的相交處設置有圓角。
本實用新型用于連接不共面的兩個車身壁,例如車頂和側壁,或者車身相鄰的前壁和側壁,連接型材、抓邊型材和立柱抓頭的組裝非常方便迅速,只需要將多重T形卡接結構沿槽口滑入即可完成安裝,而且型材重量輕,多重卡接結構強度高;立柱抓頭的插接部可以直接插入到與抓邊型材相垂直的型材的空腔內,使車身壁與本實用新型的汽車車身轉接結構的連接方便迅速。
附圖說明
利用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內容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立柱抓頭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連接型材1、彎曲部11、側壁111、加強筋112、抓邊部12、側壁13、底壁14、抓鉤131、鉤體132、T形鉤141;
抓邊型材2、T形槽口21、內橫筋22;
立柱抓頭3、抓頭部31、插接部32、側壁33、底壁34、爪鉤331、勾體332、T形爪341。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東莞三新電動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東莞三新電動汽車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18791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