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土豆加工醋精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507140.9 | 申請日: | 2012-1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495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11 |
| 發明(設計)人: | 王胭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胭 |
| 主分類號: | C12J1/04 | 分類號: | C12J1/04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33 | 代理人: | 李紅波 |
| 地址: | 211500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土豆 加工 醋精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食品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土豆為原料,加工醋精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土豆,也叫馬鈴薯,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蛋卷等,為數達100多種。馬鈴薯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堿,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馬鈴薯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云英相似。?
馬鈴薯的賴氨檢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含量為千分之一左右。礦物質比一般谷類糧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豐富。在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至40毫克,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鮮薯,即可滿足需要。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作物,由于營養價值高,馬鈴薯食品已成為目前的一種消費時尚。
人工合成醋俗稱醋精,其主要成分為醋酸(即乙酸),系用可食用的冰醋酸稀釋而成。醋精因含有較高濃度的醋酸而有很強的酸味,使用時應進行稀釋;一般規定醋酸含量不能超過3?-4%。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用土豆代替糧食制醋精的方法。
本發明的主要技術方案:?土豆加工醋精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1.原料處理:
采取新鮮無霉變,未發芽,果實較大的土豆為原料,用清水洗涮干凈,計量后備用。?
2.蒸煮滅菌
將洗凈的土豆移入粉碎機內,粉碎成小塊,然后裝入蒸煮鍋內加二分之一的清水,進行蒸煮滅菌25-35分鐘,蒸煮時鍋溫保持120-125℃。?
3.液化、糖化
將蒸煮好的物料攪拌冷卻,在鍋溫為68-72℃時加入0.4-06%的液化酶,繼續攪拌冷卻,當物料由糊狀變為液態時,將鍋爐溫控制在58-62℃左右,仍不停攪拌,旋即加入0.9-1.1%的糖化酶,保溫0.8-1.2小時。?
4.抽濾、發酵醇化
將上述糖化的物料裝入抽濾機中抽濾,集取濾液。倒入發酵罐中,加入1.3-1.8%的酒酵母并不斷攪拌,溫度控制在52-55℃,發酵48-60小時。然后在發酵物料中加入1.2-1.8%的醋精酵母菌再發酵50-55小時。?
5.減壓、蒸餾、包裝。
本發明用土豆代替糧食制醋精的方法,得到的醋酸是微生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的新陳代謝物,并非人工合成的。不僅產量高,而且成本低,質量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方法加以詳細描述。
實施例:
土豆加工醋精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1.原料處理
采取新鮮無霉變,未發芽,果實較大的土豆為原料,用清水洗涮干凈,計量后備用。?
2.蒸煮滅菌
將洗凈的土豆移入粉碎機內,粉碎成小塊,然后裝入蒸煮鍋內加二分之一的清水,進行蒸煮滅菌30分鐘,蒸煮時鍋溫保持123℃。?
3.液化、糖化
將蒸煮好的物料攪拌冷卻,在鍋溫為70℃時加入0.5%的液化酶,繼續攪拌冷卻,當物料由糊狀變為液態時,將鍋爐溫控制在60℃左右,仍不停攪拌,旋即加入1%的糖化酶,保溫1小時。?
4.抽濾、發酵醇化
將上述糖化的物料裝入抽濾機中抽濾,集取濾液。倒入發酵罐中,加入1.5%左右的酒酵母并不斷攪拌,溫度控制在52-55℃,發酵48-60小時。然后在發酵物料中加入1.5%的醋精酵母菌再發酵50-55小時。?
5.減壓、蒸餾、包裝。
實施例中,由于物料中含有60%左右的水分,須將水分蒸除。經減壓、蒸發、濃縮,就可得到醋精成品。由于它有較大的吸濕性,宜用廣口盛具加以干燥密封包裝。??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胭,未經王胭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50714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基于VOIP話機的虛擬USB聲卡創建方法
- 下一篇:粘結劑層及粘結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