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Tubacin的新用途無效
| 申請號: | 201210477190.7 | 申請日: | 2012-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94062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2-27 |
| 發明(設計)人: | 熊英;趙愷;吳家曦;張永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61K31/422 | 分類號: | A61K31/422;A61P25/00;A61P25/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關暢 |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tubacin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Tubacin的新用途。
背景技術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又稱老年性癡呆,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退行性變性疾病,主要臨床相為癡呆綜合癥。該病發生徐緩,病程呈進行性,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
據西方國家統計,AD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的患病率為5%-8%,大約每增加10歲患病率就增加一倍(75歲以上為10%,85歲以上為25%)。我國關于AD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AD在我國老年人中的發病率和西方國家及日本、韓國的統計數據很接近,大概為5.9%左右。根據2008年的人口統計數據,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達到了8.3%,而且還在繼續增加(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現狀》http://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3.htm)。根據這個比例推算,目前我國AD患者可能已經超過了500萬人。由于我國人口逐漸進入老齡化,老年病防治就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西方國家,AD已是繼心血管疾病、腫瘤、中風之后第四位死亡原因,也是花費最多的疾病。由于AD患者后期生活不能自理,常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神經癥狀,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嚴重負擔,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家庭問題以及公共衛生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AD已經成為了各國政府、公眾以及科研人員關注的焦點。
AD患者的主要病理性特征:(1)大腦皮層出現彌漫性萎縮,以顳葉、頂葉和前額葉最為明顯,大量神經元空泡化丟失,突觸減少(健康人的大腦見圖1A1,AD患者的大腦見圖1A2);(2)海馬和大腦皮層等細胞外出現淀粉樣蛋白沉淀(Amyloid?plaque,Aβ),又稱老年斑(Senile?plaques,SPs)(見圖1B1和圖1B2);(3)細胞內出現由成對的螺旋狀纖維構成的神經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s)(見圖1C1和圖1C2)。NFTs主要由過度磷酸化Tau形成的成對的螺旋狀纖維(paired?helicalfilaments,PHFs)構成。
Tau蛋白是一種微管結合蛋白,主要在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表達,在神經元的軸突中富集。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研究發現過度磷酸化的、不可溶的纖維化Tau是神經纖維纏結NFTs的主要成分,是AD的典型病理特征之一。Tau蛋白從結構上可以被分成四個結構域:N端突出結構域(projection?domain),脯氨酸富集區(proline-richregion),微管結合區(MT?binding?domain,MBD)和C端區域。在成人大腦中,N端和MBD結構域通過mRNA可變剪接可以產生6種Tau異構體。Tau異構體就是根據N端外顯子(稱為N)和微管結合重復(稱為R)的數目來命名的。Tau的主要功能是通過MBD結構域結合并穩定微管,對于軸突的正常運輸和神經元的正常生長發育都起著重要作用。Tau的微管結合區域還可以結合并抑制組蛋白去乙?;?6(HDAC6)的酶活。此外,Tau蛋白可以通過N端突出結構域和C端來結合微管外側,并調控微管之間的空隙。Tau的N端還能與細胞膜相互作用。Tau的脯氨酸富集結構域可以結合含有SH3結構域的蛋白,如酪氨酸激酶Fyn,從而介導Aβ誘導的神經毒性。Tau蛋白還有很多其他的結合對象,包括信號分子,細胞骨架組分和脂類,提示Tau是一個多功能蛋白。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Tau蛋白都會發生一系列復雜的翻譯后修飾。例如,在胎兒發育和冬眠過程中Tau都會被正常的磷酸化。而在AD中,Tau的很多絲氨酸/蘇氨酸位點都會被過度磷酸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77190.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