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與玉米GPAT基因連鎖的SNP位點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210444681.1 | 申請日: | 2012-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89932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1-30 |
| 發明(設計)人: | 嚴建兵;楊小紅;李建生;李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中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5/11 | 分類號: | C12N15/11;C12Q1/68;A01H1/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30070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玉米 gpat 基因 連鎖 snp 及其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玉米油份含量相關的SNP位點的應用,屬于玉米育種和分子生物學領域。
背景技術
玉米油份的品質育種主要包括含油量的選擇和油品質的改良。通常,玉米油主要以三酰甘油(TAG)的形式儲存于玉米籽粒的油體中。普通玉米的脂肪酸成分一般為:11%的軟脂酸(16:0)、2%的硬脂酸(18:0)、24.1%的油酸(18:1)、61.9%的亞油酸(18:2)、0.7%的亞麻酸以及含量不到1%的月桂酸(12:1)、豆蔻酸(14:1)、棕櫚油酸(16:1)、花生酸(20:1)、三崳酸(22:1)、芥子酸(22:2)、甘四烷酸(24:1)(周洪生,2002;Lambert,2001)。玉米油中最具有商品價值的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分別為軟脂酸(16:0)、硬脂酸(18:0)和油酸(18:1)、亞油酸(18:2)和亞麻酸(18:3),而決定玉米油質量的因素主要為亞油酸的含量以及油酸與亞油酸的比值。玉米含油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具有較高的遺傳力。玉米含油量的廣義遺傳力一般為0.74~0.98,而軟脂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的廣義遺傳力分別為0.39、0.72、0.85、0.83、0.67(Alrefai?et?al,1995)。在玉米含油量的遺傳方差中,加性方差是主要方差(劉仁東,1992;Miller?et?al,1981;Moreno-Gonzalez?etal,1975)。與玉米含油量相關的基因有大胚面基因、含油量基因、不同脂肪酸含量基因等。最早的研究表明玉米籽粒含油量由20~40個基因控制(Winter,1929;Student,1933,1934;Sprague?et?al,1948)。Dudley和Lambert(1992)利用IHO不同世代的品系,估計在選擇28輪、76輪、90輪,控制含油量的位點分別為33、20~40、60個。而最近的玉米含油量QTL研究表明控制玉米含油量大約有50個座位(Laurie?et?al,2004;Clark?et?al,2006)。Poneleit和Alexander(1965)認為高油玉米的亞油酸和油酸的比率由linoleic?acid1(ln1)基因控制,并于1976年利用常規的方法將此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體的長臂上。Alrefai等(1995)用QTL的方法驗證了這個結果。但de?la?Roche等(1971)認為控制油酸與亞油酸含量的基因座位多于2個位點。Plewa(1975),Shadley(1980),Widstrom和Jullum(1984)將與油酸/亞油酸有關的基因分別定位在2L、4L、1S、5L。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徑是乙酰輔酶A→月桂酸→十四酸→軟脂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Ohlrogge,1995,1997;Buchanan,2002)。由此可見,在油酸和亞油酸之間、飽和和不飽和脂肪酸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關系。Poneleit和Alexander(1965)的研究表明,軟脂酸、油酸和亞油酸的轉化是由高亞油酸單基因控制的。Widstrom等(1975)證明,油酸和軟脂酸含量的不同是由單基因控制的,而決定亞油酸含量的基因為兩個或多個,一個呈部分顯性,另一個為隱性。Wright等(1995)把EMS誘變B73得到的高油單隱性突變體Olc1定位在第一染色體的長臂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中農業大學,未經華中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1044468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寵物飼養缸組合式實用造景
- 下一篇:軟珊瑚養殖裝置





